教育這種病>父母不該做的事 沈家豪是班上的學生,素質不錯,就是偏激了點,常說自己是個憤青. 家豪的父親是一家中小企業的主管,對家豪的學校生活非常關心. 舉凡國文老師今天在課堂上介紹孔子生平,歷史老師講解二二八事件的始末,英文老師教單字要如何記憶等,家豪都會和爸爸分享,家豪父親也會主動詢問,並和孩子談論上課的細節. 「英文老師說背單字最好是跟著句子背,所以上課的時候,老師經常帶著我們念句子.」家豪和父親分享著上課的點滴. 「你們老師這樣上課不會很浪費時間嗎?」家豪的父親回應道,「難怪你經常說英文課都要趕課,我以前背單字都是不斷複誦死記,單字背久了就會記得,背多了就會知道怎麼用,一句一句背效率很差吧!」 「國文老師說寫作文要理解題意,要言之有物,所以大量閱讀很重要.」 「也是啦,大量閱讀確實很重要,但是你有這麼多時間嗎?你不是一天到晚都覺得沒時間把要考試的課本內容讀完,我看啊,還是務實一點,讀書要有方法,做事要有效率,寫作文其實也是有捷徑的,你看這些作文都是起、承、轉、合的架構,只要在不離題的狀況下,把裡面的一些句子換掉,馬上就完成一篇四平八穩的文章,又快又有效率,這樣不是很好嗎?」 「歷史老師今天談到二二八事件,有說二二八事件的過程裡,外省人有一段時間也被本省人殺害.」 「聽你們老師在鬼扯!他是外省人吧?二二八就是國民黨的軍隊屠殺幾十萬的臺灣老百姓,哪有外省人被殺!」 「地理老師說濁水溪口的台塑六輕廠對於南方的外傘頂洲確實產生影響,但是還不至於讓外傘頂洲變成消失的國土.」 「不會吧!我朋友就住在那裡,他說外傘頂洲愈來愈小,很快就要消失囉,都是可惡的六輕害的.」 剛開始家豪在校上課還算認真,不過漸漸地從喜歡「問」問題,轉變成喜歡「嗆」老師的狀態,覺得被嗆的老師有時也會不留情面地反擊,或是情緒化地回嗆,甚至靜默罷工不上課,來個全班大眼瞪小眼. 班上同學有的人對老師不滿,有的人對家豪不滿,更多的是對為何形成此一狀況的因素不滿,最後這些不滿很自然地往相對弱勢的家豪身上宣洩. 家豪因而變得愈來愈離群,僅和兩、三個談得來的朋友往來,下課經常發出非常態的吼叫,似乎在強力宣示著自己的存在,但也透露出內心無比的寂寞,卻因受限於愛「嗆」別人的行為模式制約,而無法符合「社會化」的要求,因此不被認同. 如果時光能回溯,家豪父親當時說話的方式若能修改,或許今日的家豪會很不一樣. 「英文老師說背單字最好是跟著句子背,所以上課的時候,老師經常帶著我們念句子.」 「你們老師花費這麼多時間帶著你們念句子實在很辛苦,你要心存感恩.」家豪的父親回應道,「我以前背單字都是不斷複誦死記,單字背久了雖然會記得,但是不太會活用這些單字,所以我現在的英文程度還是不讓人滿意,你們英文老師教得很用心,你也要努力才行.」 「國文老師說寫作文要理解題意,要言之有物,所以大量閱讀很重要.」 「大量閱讀真的很重要,雖然會耗費很多時間,但是這種投資絕對值得,不過礙於升學考試的現實,你得好好想想如何才能管理好各科與課外閱讀的時間分配,這麼說不是要阻止你閱讀課外讀物,而是提醒你如何做到時間最佳化處理,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實上很多人都做不好,包括我也不敢說自己做得好,但是從年輕開始訓練,不斷累積經驗,一定可以愈做愈駕輕就熟.」 「歷史老師今天談到二二八事件,有說二二八事件的過程裡,外省人有一段時間也被本省人殺害.」 「我對歷史不是很在行,但知道歷史的呈現經常有不同解讀角度,建議你多上網查找資料,而且要注意不同角度的歷史詮釋,避免僅信一家之言,尤其要避免挑弄情緒的文章,還要小心不要用今日的時空背景看當年的事件演變.」 「地理老師說濁水溪口的台塑六輕廠對於南方的外傘頂洲確實產生影響,但是還不至於讓外傘頂洲變成消失的國土.」 「是喔!我朋友就住在那裡,他說外傘頂洲愈來愈小,很快就要消失囉,他認為都是六輕害的.不過你們老師應該有拿出證據來證明吧?」 「老師運用多年的衛星影像變化來顯示外傘頂洲的位置與面積的改變.」 「哇!現在的科技真的很方便,你也可以試著自己找找臺灣還有哪裡也有像外傘頂洲一樣的變化.」 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家長反應,哪一種會教出比較正向、樂群、令人充滿期待的快樂孩子呢? 打開電視機,隨時都可以看到負面新聞報導,名嘴無時無刻都能說得讓觀眾血脈賁張、義憤填膺,你喜歡這樣的憤怒生活與無望的社會嗎? 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學習他們. 多和孩子聊聊,聽聽他說什麼,就算不喜歡也請先贊同,贊同之後或許有機會讓孩子聽聽你要說什麼. 為了怕孩子受傷,就一直對孩子述說各種社會、政治的黑暗面,或許太過頭了,這會造成孩子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父母全面的不信任,一個什麼都不信任的孩子,你不覺得很可憐、很可悲嗎? 「不信任」有多可怕,因為什麼都不信任,所以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他們怎麼敢把孩子交付在一個自己都不信任,而且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世界呢! 因為不信任,缺乏可信賴的朋友、可交流的心靈,因為不信任,長期寂寞的心靈多麼難以忍受.有些年輕人選擇進入宗教,有些選擇進入虛擬遊戲世界,他們還算是幸運的,不幸地,有些則因憤怒而想殺人. 一個互不信任的社會,還能正常運作嗎?停止這種太過度的行為,多給孩子希望與熱情,這兩樣東西才能讓孩子在廣闊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文節錄:﹝教育這種病﹞一書 教育這種病 直擊最真實的教學現場,挑戰最艱困的教育難題 好老師並非與生俱來,身為人師該如何自我精進?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又是什麼?擁有二十五年豐富教育經驗的師鐸獎得主──廖振順老師,在書中理性剖析、知性道來,為老師們帶來改變的勇氣,期望共同打造有希望的未來教育. 廖振順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1987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地理系,1989年取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曾獲2005年優良教師獎(臺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學卓越金質獎(教育部)、2014年特殊優良教師(教育部)、2014年師鐸獎.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自製海嘯教學影片,榮獲馬英九總統致電鼓勵及各家媒體專訪、引用.擅長多媒體教學,近年來融入GoogleEarth,多次製作高中地理課程輔助教材,對於地理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本文獲時報出版授權 購買管道點此>>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