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上學後,除了很快適應學校群體生活,也從學校學到很多東西回家,尤其是帶動唱的兒歌,此時老媽我本人內心都會上演小劇場,真心覺得我的孩子超可愛.(誤) 話也說的比較以前多,還有很多新詞,不管好的、不好的.有時更會Y老師前,Y老師後,很顯然的,奧斯卡很喜歡Y老師. 但我犯了全天下的家長都會犯的錯. 「你再這樣不聽話,我要跟Y老師說!」「你再這樣不聽話,我要跟Y老師說!」「你再這樣不聽話,我要跟Y老師說!」………… 當下說完,就馬上後悔了. 我竟然因為孩子不合作,脫口說出身為家長最不該說的話.而且我知道大部分家長管教也都會利用「老師」來當做教養中的擋劍牌,總之有任何說不聽的、管不了的,搬出「老師」孩子多數會服從合作,殊不知此舉動在無形之中醜化老師更矮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角色. 身為家長,我們習慣講道理般的指出孩子行為不當之處,就算苦口婆心,但現實孩子不是反抗就是不理.說教的同時,也有一定程度上不利於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的連結,更可怕的是我們總在不經意之中把孩子從我們的身邊推走. 簡單的説,父母都發現孩子有時候比較聽老師的,不聽父母的.(點頭如倒蒜) 倉促之間想起<孟子·離婁上>裡,曾對教養提出「易子而教」的觀念,才恍然大悟.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但卻未必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從古時「易子而教」的道理中可以參透箇中智慧. 孟子主張自己不宜教自己的兒子,因為在教導過程中,會常曉以正確的道理為本,容易出現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的情況下引發怒氣,造成孩子的反叛.當遇上父親不是之處時,更會引起孩子的質疑,傷了感情也壞了關係.嚴重的便忽視親子關係的建立,於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於父母的角色. 當下,我才明白當家長們不只是學習上的問題,甚至教養問題,常常把責任都推給老師,「我要同老師講」「老師沒教嗎?」...一直用孩子尊敬的對象當做擋劍牌,都忘了檢討自己.而身為老師,能做的也是無論何時何地,溫和又堅定的為孩子敞開大門、接下他們所有的困惑與不安. 「不管一個老師多麼努力,都無法取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 我沒孟子那麼厲害,但反觀現代教養,「易子而教」足夠給我的啟發是其實父母能當的不只是老師,而是榜樣.雖然「易子而教」顯然不那麼可行,因我既不可能換父母,亦不可能不當孩子的老師,那還有能教好孩子的辦法嗎? 有!那就是當孩子的榜樣!當老師是「言傳」,當榜樣是「身教」 家長不能老把「易子而教」當口號,而忽略教養的責任,雖然我認同孩子由老師教導知識,更為合適,但陶冶品格的任務,始終是身為父母的責任.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就連我自己也在學習,學著如何教! 我常常為了一盡父母之責任,化身為語文老師、故事媽媽、音樂導師、甚至是運動教練等角色,卻反效果令我把父母這個角色不勝負荷.比起說教,潛移默化的身教力量既不傷和氣,又更能起到作用.如果我正面樂觀,那麼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積極.如果我懂得接納自己,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學習到管理情緒的技巧.如果我真誠待人常分享,那麼相信孩子也容易有好人緣.我想說的是,這些都是說教做不到的,而只有父母的身教才能做到的,我希望身為家長的我嘗試以此為圭臬去學習成長,因為我更希望我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教導孩子知識,讓更有能力的「老師」去執行,孩子可以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因為你會發現師徒間教授與學習的過程,有別於親子關係,老師的溫和而堅定,會使孩子更容易吸收所學.學校的教育雖對孩子一定會起作用,可是,再好的老師、再有規模的學校教育都比不上血脈相連的家庭教育.養育的過程中我就給予支持和鼓勵、愛護及關懷去陪伴他的成長,希望我的生活方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成為孩子的楷模,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日後的發展.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更是永遠的老師,最重要的教育,仍是從家裡開始. 更多育兒大小事分享 : 「讚好/Like」﹝奧斯卡報報Oscar’sPost﹞FB專頁&設定「搶先看/SeeFirst」 合作邀稿:melody1522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