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則13讓孩子犯錯,並經歷失敗 父母要做孩子人生的教練,讓他們當真正上場的球員. 父母「做過頭」的情況有很多種,例如幫孩子完成作業;五歲的女兒把外套放在家裡(又忘了帶),你就幫她送去學校;點心時間才剛結束,孩子把手中的垃圾交給你,你就收下,然後他轉身跑去玩──這當中的共通處是:你幫孩子做了他們能夠自己做到的事,或是可以學著替自己做的事.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你一直幫孩子送外套(或是午餐、功課,或是其他東西),他就不會發生外套沒得穿(或是午餐沒得吃,或是作業沒有帶)的不愉快經驗,這些經驗其實會驅使他應該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如果你一直提醒孩子去做功課,其實你可能在短期內看似幫助了他;但長遠來看,這會是個問題──因為他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他如果忘了寫功課,學校的成績就會很糟,但這些都是他需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的.你的提醒可能讓孩子失去練習機會,譬如「時間管理」,這些都是重要的人生技能. 父母常常做過頭,甚至還渾然不知.有時候是因為生活忙碌,只希望日常的事情能夠交差了事;有時候因為父母們覺得自己做得比孩子更好更快;有的時候,只是父母們不願看到孩子不舒服,或是事情沒有做好. 然而,犯錯和經歷失敗、失望和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必要的人生經驗,可以提供孩子機會去學習,怎樣能做得更好,並練習新的技巧.父母想要保護孩子不去面對這些不愉快的經驗,這是很正常的,但是這麼一來,孩子將在未來付出極大代價. 我們可能避免了一些(對我們以及對孩子)短期的痛苦和不舒服,但是長遠來看,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當孩子還處在家庭的支持環境下,剝奪了他們學習和操練重要人生技巧的機會. 父母做過頭還有另一個大缺點:這也會變成親子角力戰的起因之一.拿先前提醒孩子做功課這件事來說,情況常常是:當你提醒(而且最後變成你堅持)他們做功課時,他們會拖拖拉拉,抗拒排斥,接著就演變成親子的角力戰.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這麼做,情況會如何呢?請注意,我並非鼓吹大家永遠不要幫孩子,或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絕不幫忙.互相幫助和同心協力是重要的家庭價值觀.我的重點只是,希望你想想,有哪些事常常幫孩子做,但事實上孩子是可以靠自己學習去完成的.持續學習新的技能、從各式各樣的事情當中學習、在犯錯中成長,更能幫助孩子產生自信和真正的自尊. 注意你替孩子所做的諸多事情,然後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 我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做這件事嗎?或是──以家事為例──孩子可以幫忙做家事嗎?(如果可以,考慮教他們做.)‧ 如果我沒有替他們做會怎麼樣? 實驗看看,平常一些你本來都會幫他們做的事情,現在開始就不做,而且也要事先讓他們知道,不該再期待你幫他們做這些事. 「我注意到,我常常每天晚上都要提醒你做功課(自我覺察),我認為你可以自己記得這件事(姑且相信),所以我以後都不會再提醒你(事先警告).如果你忘了,或是決定不做功課,都由你決定(自主性).但是,如果你常常不寫功課,我想這樣會影響你的成績(預告會產生的自然結果).如果你的功課需要協助,我永遠樂意幫助你,你只要開口說就行了.」 如果孩子需要人家時時提醒他記東記西,或是幫他們管理時間,那該怎麼辦呢?很多父母已經習慣幫忙孩子做很多事:像是提醒孩子做功課等等.現在叫父母不要去插手,也許父母們反而會更擔心.但是如果我們現在不放手,等到小朋友年紀大了,再要他們自己去面對,反而會更加困難|而且他們還是會依賴父母去做那些事情. 做過頭還有另一個情況較輕的範例:孩子剛剛吃完點心,或是做完活動,跑來找父母,把垃圾交給大人,然後自己就跑去玩了,由父母來丟垃圾.你曾經做過這種事嗎?為什麼?如果你的孩子會走路,他們就可以把自己的垃圾拿到垃圾桶丟,這對他們來說,原本就是要學習的好習慣. 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就從每日一則練習開始,解決你最頭痛棘手的養育問題!孩子是否常常打斷你做事?每當他們呼喚你,你是否就停下手邊的事,把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你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再哭哭啼啼或大吼大叫嗎?但每當他們哭鬧鬼叫時,你是否也仍然回應了他們?為什麼這些情形會造成你的困擾?你該思考的是:你的行為其實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作者:艾莉卡.賴許(EricaReischer)艾莉卡.賴許是一名心理學家及親職教育者,她以優等成績從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同時取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及人類發展所博士.賴許先前曾任麥肯錫公司的顧問,現在是「健康快樂孩子網站」(www.happyhealthykids.com)的諮詢委員,也在學校和機構內教授熱門的教養課程. 本文來自大好書屋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幫孩子培養好習慣<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孩子的大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