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則29孩子的大腦不一樣 有兩件事,常常讓父母覺得很無力,尤其是家裡有年幼的小孩時:一是每件事情都要花好久好久好久的時間去處理;二是每件事都要重複和提醒好多次.在還沒有小孩之前,早上出門多輕鬆愜意;現在出個門好像至少要花兩倍以上的時間.叫你家的學步兒穿個鞋子,十分鐘後你可能發現他在專心玩積木,根本早已把穿鞋子的事拋在腦後.叫一年級的孩子放學進門先把外套掛起來,結果他下午回家還是把外套扔在地上.養孩子真是個耗費大量時間和不斷重複的工程. 沒錯,這背後是有原因的:小孩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不同.小孩跟大人不一樣,大人通常可以專心投入做一件事;但小孩會分心(如同我們大人常常發覺的).小孩這種「分心」讓家長很無力:因為家長常常覺得一直在花時間提醒小孩專心,然後不斷重複碎唸. 當你發現小孩「分心」的時候,請記住:小孩的大腦是設計來探索和學習的,他們的前額葉(掌管重要的執行功能,包括計劃和專注的能力)並未發育完全.這個特色讓小孩擁有愛探索和充滿彈性的大腦,研究人員認為這對人類的演化至為重要.心理學家艾莉森.葛普尼克(AlisonGopnick)就形容,嬰兒和小孩就像人類的研發團隊,如果沒有小孩和他們獨特的大腦,會嚴重削減我們人類累積的學習成果. 同樣的,個人的學習也需極度仰賴「重複」.我們嘗試某件事情、從其他人身上或周遭環境得到回應,並且知道哪些作法有效、哪些作法無效,然後再嘗試去做,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孩子為了要學習,需要很多的機會來嘗試、嘗試、再嘗試. 跟大人相比,當小孩的注意力集中在別的事情,比較無法分心再注意周遭環境.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稱作「周邊感知能力」,也就是一般被形容成「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態,幼兒在這方面的能力是很弱的.這種現象,相信父母普遍都遇過────你的小孩可能就在旁邊,但是你問他們問題,他們卻毫無反應. 碰到這種情況,父母可能會以為小孩愛理不理(因此覺得生氣和沮喪),但其實小孩可能正在經歷「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blindness):這表示除了當下正專注的事情之外,他很難察覺周遭的其他動靜. 所以,當下回你發現小孩分心,或是好像對你愛理不理,姑且先假設他沒有惡意,然後試試以下的訣竅. 父母可以這樣做 改變你的看法,將小孩「分心」看成是他們成長和發育的重要過程.提醒自己────特別是年幼的小孩────他們真的無法控制自我,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還無法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再引用葛普尼克另一個貼切的比方:成人的大腦就像手電筒一樣,可以專注於選定的範圍,心無旁鶩;但是小孩的大腦就好似燈籠,總是照亮一切有趣和值得一看、引發他們興趣的人事物. 不要把孩子分心看成是在冒犯大人,或是故意惹麻煩,轉念一下,改想成這是證明小孩有發掘和學習的奇妙能力.如此也能增添我們的耐心,再次去提醒小孩. 同樣的,我們也許叫小孩做某件事,但是他們居然還坐在地上玩耍(或是其他的情況),這時就算他們離你並不遠,也請勿假設他們聽進了你說的話. 父母們,可以改用其他方式,來確定孩子有聽到、也有聽進大人的話:走到他們身邊.溫柔的肢體觸碰(例如將手放在他們手臂上).和他們說話前先以眼神交流.對年幼的小孩,可以蹲下來到他們眼睛的高度,這招也很管用(不管最後效果如何,這種溝通策略至少比朝著樓梯大聲嚷嚷來的有效).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再考慮換個想法: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做「實驗」,他只是想看看,如果不理睬你會發生什麼事. 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就從每日一則練習開始,解決你最頭痛棘手的養育問題!孩子是否常常打斷你做事?每當他們呼喚你,你是否就停下手邊的事,把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你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再哭哭啼啼或大吼大叫嗎?但每當他們哭鬧鬼叫時,你是否也仍然回應了他們?為什麼這些情形會造成你的困擾?你該思考的是:你的行為其實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作者:艾莉卡.賴許(EricaReischer)艾莉卡.賴許是一名心理學家及親職教育者,她以優等成績從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同時取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及人類發展所博士.賴許先前曾任麥肯錫公司的顧問,現在是「健康快樂孩子網站」(www.happyhealthykids.com)的諮詢委員,也在學校和機構內教授熱門的教養課程. 本文來自大好書屋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讓孩子犯錯,並經歷失敗<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幫孩子培養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