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超能力——光憑哭聲就能猜中哪個是自己的小孩NHK特別採訪小組/著 我們在拜訪金教授的一個月前,對於媽媽的某種能力進行了實驗. 那是在長崎大學醫學部篠原一之教授的協助下,進行的「媽媽是否能光憑哭聲猜中哪個是我的小孩」的實驗. 在醫學部內部約25坪空間的會議室裡,我們聚集了帶著三個月大嬰兒的十個媽媽.媽媽坐在椅子上,前方幾公尺有屏障,看不到裡面.嬰兒從別的房間被輪流帶到屏障後面,傳出哭泣聲.媽媽聽得到哭聲,但看不到嬰兒.實驗中請媽媽聽哭聲,若覺得是自己的小孩,就寫上編號將牌子舉起,中途可以更改答案. 常聽說,母親憑哭聲就能認出自己小孩,我們想調查這個說法究竟是否屬實. 沒想到,實驗在開始後災難不斷.嬰兒因為實驗被帶離媽媽身邊,在等候室裡開始無可救藥地同時大哭起來,讓負責照顧的幼教老師相當困擾.而且,計畫是「將開始哭泣的嬰兒」照順序帶到媽媽的房間,可是當老師一把嬰兒抱起來,在走廊移動的過程中嬰兒幾乎都會停止哭泣.於是老師要重複數次將嬰兒抱起、走出房間中途又往返的行動. 我們還發現,這個現象也有它的道理. 比如,請想像一下被母貓叼著脖子移動的小貓,或是被母猴抱著移動的猴崽子.對動物而言,媽媽在搬運嬰兒的時候,處於無法自由活動的狀態,也就是,被敵人攻擊的危險性變高.這種時候,如果嬰兒放聲大哭馬上會被敵人察覺,媽媽跟小孩都會受到襲擊.因此,動物寶寶擁有移動時會停止哭泣的習性,而這種習性事實上也留在人類嬰兒的身上. 因此,不光是抱起嬰兒,連抱著他們走路的時候,停止哭泣的機率也會上升. 當初我的想像是,「媽媽應該能光憑哭聲,就能正確猜中自己小孩」,結果並非如此單純,背後原理相當深奧有趣.別著「1號」牌子的寶寶,在屏障後方開始哭了. 聽到哭聲,一個媽媽馬上就舉牌.彷彿在向周圍宣告「這就是我的寶寶!」般,帶著自信的表情. 在我心想「媽媽果然很厲害」的瞬間,意外的事情發生—另一個媽媽也舉起了牌子.媽媽們彼此注視了一下,露出不安的表情,而堅信實驗能夠成功的我,也頓時掉進深淵. 接著,第二個寶寶哭泣.這次有兩個媽媽舉牌.其中一個,是剛才在第一個寶寶哭泣時也舉了牌的媽媽.我開始懷疑這個實驗到底會走向何處?然而,等著我們的,卻是戲劇化的展開. 隨著新的寶寶不斷登場,舉過牌的媽媽更改了答案,並以充滿自信的表情舉起號碼牌.最後,十個媽媽選擇的寶寶號碼都沒有重複,起初看來惴惴不安的媽媽,不知不覺間表情也變成了充滿自信. 接下來對答案.竟然十個媽媽都選中了自己的小孩. 實驗後,我詢問途中更改答案的媽媽們為什麼變更回答. 「一開始每個哭聲聽起來都像自己的小孩,不過當自己的寶寶哭起來的時候,覺得胸口一陣騷動,就覺得「一定是他」!」 「自己的寶寶哭的時候,會感到悲傷.胸口都擰起來了的那種.」 每個人似乎在聽到自己孩子的哭聲時,身體都湧起了一股不可思議的感覺. 我們所採訪的丹佛大學金教授,查出了這股奇妙感覺的真相.讓媽媽聽自己寶寶的哭聲,跟別的寶寶的哭聲,調查兩者的腦內反應.金教授將調查結果投放在螢幕上,展示給我們看. 「左邊是媽媽聽到他人的小孩哭泣時的腦,右邊是聽到自己的小孩哭泣時的腦.」金教授所指的影像,是腦部斷層的黑白影像,反應強烈的區塊另以顏色顯示. 反應越是強烈的地方,顏色會從黃色變為紅色,差異一目瞭然. 當聽到其他小孩哭聲的時候,媽媽的腦內產生反應的部位只有一小部分,而面對自己小孩哭泣的情況,反應的部位則明顯變多,還有多處呈現紅色的強烈反應. 「反應特別強烈的部位,負責的是什麼樣的功能呢?」「是掌控愛與憐惜的部位.所以她們會覺得自己的小孩很可愛,或是擔心他們.」 事實上,這種腦的反應,正是我們在日本進行的實驗中,媽媽只有在自己小孩哭泣時才會感受到的「胸口一陣騷動」、「悲傷」等感覺的真實身分. 「哭聲,是嬰兒能對媽媽發送的唯一訊號,有時也是在告知危險.聽到嬰兒哭聲,媽媽的腦感受到愛情和悲傷的情緒,促使她立刻飛奔到寶寶身邊.就是這樣的運作,讓寶寶受到媽媽的保護.」金教授一臉開心地解釋道. 七百萬年來,人類能穩定地從繁盛的歷史中一步步走來,正是因為媽媽們把孩子平安地撫養長大,從雙親到孩子、孩子再到孫子,讓世代確實地延續.而在背後強力支持著這件事的,其實是藏在媽媽腦中的對孩子的愛的感受,與想守護嬰孩的感覺或行動. 「為母則強」這句話背後,有著這樣的大腦結構因素.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面對產後憂鬱、不安與孤獨、嬰兒夜哭、反抗期、夫妻失和等問題,用科學事實來建立妳的輕鬆教養術!>最療癒的科學知識,適合家有0~3歲嬰幼兒的新世代父母從探訪非洲部落到全球頂尖的實驗室,從養育理論的發源地再走入美國的幼稚園、日本一般家庭等教養的現場.本書用科學破除新手父母的自我懷疑與迷思,幫所有媽媽找到孤獨與不安的根源、理解寶寶令人沮喪的行為.在重燃育兒動力的同時,也建立起基於事實、屬於自己的教養觀!2017年11月,不二家出版 作者介紹 執筆者小林歐子NHK科學・環境節目組導播/3歲兒的媽在30歲生下第一個小孩.以為與職場經驗相比,「當媽媽」會是人生中的休息時光,不算什麼大挑戰,隨即發現自己低估了一切.在書中自白自己當上母親後的模樣,和想像中自己當母親的模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執筆者兼子將敏NHK科學・環境節目組總導播沒有育兒經驗,但歷經此專題也長出媽媽腦.最初的企劃動機,是對於「育兒」活動可以如何科學化解讀的一股單純好奇心,但是在製作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這個議題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NHK特別採訪小組NHK(日本放送協會)<NHK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三十年來在第一線以紀錄片形式報導日本在社會、經濟、環境、醫學等領域面臨的問題,致力於嚴格針砭時事,並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譯者張佩瑩台中人,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興趣是探訪日本各地的當地超市.理想是旅行一樣的生活,生活一樣的旅行. 本文由不二家授權轉載 購書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