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原刊於「人本札記」)這是「托嬰中心」的舊物回收區我目前任職的幼稚園是分齡幼稚園,也就是一個歲數一個班,收三個月大到大班的孩子.因為是在鄉下,一個班有的空間差不多就是一個幼稚園:一間獨立的平房,平房前方都有院子(就是類似學校的操場).小班以前的班級院子都分成三區:沙坑院,運動院區(有盪鞦韆、溜滑梯跟讓小孩爬高跳遠的地方),以及,舊物回收院區. 這也可以做玩具?! 「舊物回收院區」內大部份的東西都在你我家中可以看到:烤箱、微波爐、鍋碗瓢盆、桌巾、床、布偶、燙衣板、椅子、桌子、電話、衣鞋、用完的乳液罐、香水罐、洗髮乳、浴缸…等等.我曾經在年紀比較大的小孩院區裡看過廢棄的水上摩托車、卡車,甚至是輪胎、被小孩拆成碎片的電腦主機…. 第一次看到這個院區時,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也沒唸過幼教.卻很直覺的覺得這些東西實在是太骯髒、太危險了.幼稚園,特別是收寶寶的「寶寶中心」不該是光鮮亮麗、五彩繽紛,到處都舖著防撞海綿、乾淨明亮才對?我一點也不能理解如何在私立幼稚園裡有這樣的設施?是為了省錢嗎?這樣會不會省得太過頭了?怎麼讓小孩在破銅爛鐵中追逐嬉戲?如果不小心被劃了一道傷口,大概要打不少支破傷風吧? 我目瞪口呆的望著一個院子的舊廢物.心中問不出來的問題是:「小孩不是該玩「玩具」?為什麼你們以色列人反而給日常生活的真實物品做玩具?」 什麼家裡不用的,收來這裡就可以組成新玩具了 強力吸引小孩的遊戲區不過初到異鄉是客,要入鄉隨俗,盡管有一肚子的問題,開始工作後,我還是很認份的「少說話,多做事」.只是每次把小小孩帶到「舊物回收院區」去玩,總是讓我神經緊張,很害怕剛會走路的寶寶會不小心撞到頭或跌倒時撞到鐵製品或椅角.不幸的是,我工作還沒有多久後,就發生了意外:一個小孩搖搖晃晃的走了幾步路後重心不穩跌倒,他的額頭撞到平放在地上的平底鍋邊緣,敲出了一個包,讓我愧疚萬分.幸好這裡的父母好像心臟比較強壯一點,看到小孩頭上的包也不沒有大吼大叫,也不怪我沒看好小孩,也沒有要我們檢討是不是不安全. 等到看顧小孩的過度緊張情緒平息後,我漸漸觀察到小孩對於這一院區的熱愛度完全的超過了其他室內外的遊戲區.相對於室內的教室的繽紛色彩、全套的廚房玩具、球池、木馬、書籍、塑膠屋.這一區相對看起來比較髒,比較舊,東西的稜角比較多.但不管是幾歲的小孩,每次來到「舊物回收院區」就像是被黏住了一樣,玩個不停,忙碌萬分.如果不是緊張小孩會受傷,小孩在這區玩耍的時間,可能是我工作中最輕鬆的時間.因為小孩不無聊也不黏大人,玩得非常的獨立.可以看出小小的腦袋動個不停.小小孩坐在浴缸中忙著用蓮蓬頭假裝沖水;大小孩則幾個人成群,利用合作的方式搬動桌椅櫃子,再利用籃子、紙箱、木塊築出自己的城堡….這讓我愈看愈覺得神奇.原來佈置這一區不只是可以很省錢,而且小孩還很愛玩,還真是一舉數得啊! 工作了幾個月後,我終於鼓起勇氣跟園長詢問設立「舊物回收院區」的用意.一問一下大吃一驚,本以為只是為了節省幼稚園成本的設計,原來在這堆破鍋爛鐵背後,有這麼多的教育意義在! 破鍋爛鐵中的教育哲學「「舊物回收院區」的概念是七零年代由以色列的瑪卡.哈斯(MalkaHaas)提出.她認為教育基石建立在兩個原則上:兒童發展是透過實踐經驗而來,以及兒童透過與真實的物品接觸來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結.」園長一開始就用了很難的句子來解釋.「所以在這個概念下發展出來的教育方式就是「舊物回收院區」.在這裡,孩子可以在自由練習他們的想像力跟能力中,透過創造跟獨立作業發展出獨立人格來」園長繼續用很難的句子來解釋. 看著我一臉茫然,園長笑開了「舉例來說,在家裡我們都不讓小孩碰烤箱,因為危險.但舊烤箱經過處理後,很適合三歲以上的小孩玩耍.他們接觸到的不是塑膠烤箱,而是真實的,放在家裡的烤箱.我們看到小孩會把沙子裝在蛋糕烤盤中放入烤箱,設定時間,等要拿出來時,他們還會鄭重其事的戴上防燙手套才打開烤箱,還要其他小孩注意不要碰到,因為很燙.小孩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觸碰到了真實的物品,所以會發展出與真實世界的聯結.小孩在玩玩具烤箱時會很清楚那是玩具,因為重量、材質,鍋子大小跟家裡廚房的不一樣.」這樣我有些懂了! 「而在這個院區,小孩可以隨著自己的創意、想像跟遊戲需要搬動各種物品;不像在室內我們總是要求小孩玩完一樣東西後要收好才拿出另一樣玩具.這時你可以看到在混合幾樣平常不會在一起的物品後,小孩有多少的創意.我曾經看到小孩利用幾張桌子蓋成一間房間,其中一面牆是用椰棗枝葉圍起來的;另一面則是把鍋子倒吊掛起來做牆壁跟門鈴.另外,我們還會放上一般室內空間不適合讓小孩搬動的大型物品,像是嬰兒床、桌椅…等.因為它們很重,需要其他小孩的幫忙才能繼續遊戲,所以必須發展出分工合作與分享創意、協調溝通的能力.」園長繼續說.「最後,這個院區內一定都有個「拆解處」,不管是廢電視,廢電板,廢電腦…我們在大人的看守下讓小孩拆解,我猜妳沒有見過電腦主機內部的樣子吧?」嗯,我是只用電腦的人,這是真的,真的沒有看過主機內部的樣子…不過園長這樣解釋,我好像有更理解了一點. 「而這樣一個院區,十分挑戰幼教老師對於幼兒發展的理解能力.因為園長在面對父母時必須要有能力解釋他自己的「舊物回收院區」為什麼是這樣設計?為什麼適合這個年紀的小孩?為什麼不具危險性?我在進修課程中發現,很多幼稚園園長把這個院區的設計當做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專業挑戰.」原來是如此!所以我看顧的小孩跌倒敲到頭,也只是園長「盤算」中的意外,看來她也事先與家長溝通過了,家長才沒有進一步為難我這個新手老師!我也才知道這個院區的設立,跟節省成本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相信,需要給孩子真實的東西! 給小孩真的,小孩的世界才會是真的與園長講完這席話後的多年,我自己有了三個小孩,也在幼教任職了好長一段時間,上了很多幼教課.我跟雅爸熱愛幼兒玩具,看到顏色鮮艷、聲光效果佳、材質柔軟安全不褪色的玩具,都會忍不住買回家試試.但孩子玩得最久的,仍然是我從瑪卡.哈斯(MalkaHaas)理論中學會的自製幼兒玩具,像是掛在樹枝上的光碟片,像是裝了綠豆後封口的「多多」塑膠罐.雅爸每次都會自我嘲笑的說,各種新玩具中介紹的教育發展論述跟賞心悅目,其實取悅的是覺得自己「提供了最好的給小孩」的父母.這也讓我想到,以前父母總是希望寶寶可以在乾淨無菌的環境,不生病的長大,後來才發現長在太乾淨環境的小孩,反而對細菌的抵抗力不夠,更容易生病,而且容易過敏;我們把桌角、床角都包上海棉,只把寶寶放在柔軟跌倒不會撞傷的地方,寶寶反而一到公園或街上就常常撞傷….我們愈保護小孩,愈把小孩從真實生活中抽離,小孩反而愈危險,愈無法瞭解真實世界. 「伊媽,妳看,這些都是真的」是瑪卡.哈斯(MalkaHaas)在2008年的新書,是她融合了六十五年的幼教經驗後發展出的幼教教育思維與方式.書中的前言,她提到書名的這句話是一個四歲小孩第一次看到「舊物回收院區」內玩具的驚嘆!書中也詳細解釋了「舊物回收院區」以及「舊物玩具」的發展概念跟原則.雖然瑪卡的理念跟書籍已經是以色列幼教培育必讀的資料,在進入2010年後,我們看到在以色列有愈來愈多的幼稚園開始設置「舊物回收院區」,朝著「用真的玩具開拓孩子真實經驗」這樣的教育思維前進.回過頭來觀看目前兒童玩具的發展,也可以發現有「愈接近現實愈好、愈貴」的趨勢.所以玩具廚房愈做愈大,玩具微波爐要能定時、發光,塑膠食物玩具要愈像真的食物愈好…玩具蛇要像蛇、玩具蟑螂要像蟑螂.玩具要愈像真的物品愈好.然而,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玩具業者也發現了「愈像真的愈吸引小孩」這種概念? 我想,現代玩具並非一無是處,像是樂高、拼圖,都是很好的抽象性教育玩具.但小孩需要摸到、看到、使用到東西才能建立起認知,這是為什麼很難只用塑膠玩具來建構真實世界.以色列這幾年幼稚園開始使用「舊物回收院區」,也可以視為是幼教界對於塑膠玩具工業的再反省.畢竟,無論配方奶再怎麼強調它的配方接近母奶,它仍然不是母奶.塑膠平底鍋,又那能比得上真實鐵鍋和炒菜鍋鏟炒起來的噪音跟手感呢? 本文由winnieil雅媽的家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