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常聽見孩子談起對生命的無力、對生活的茫然、對死亡的思考與好奇;青春洋溢的年紀,帶著憂鬱與失意心情看著自己、看著未來,執著於連大人都難以達成的完美理想目標,在必然的挫敗中不斷陷入自我責備與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社會/國際知名人物自殺身亡的新聞播報中,持續加深自我貶抑與懷疑:如果,連那麼才華洋溢的人都過得這麼辛苦,無法持續努力與付出,沒那麼有才華的我,還能前進嗎?如果,連那麼受歡迎的人都感受不到快樂,生命走不下去了,像我這樣的人,還能活著嗎? 在生活不虞匱乏、資源充沛的環境中,談論對生命的苦難與懷疑,常常讓身邊的大人們充滿質疑與煩躁,也許,那句「你怎麼不知道知足?想當年,我們的生活....」的話語也會忍不住脫口而出,只是,生活層面的滿足是否就等同於精神上的安定?想必連汲汲營營於工作中的我們都難以認同. 當孩子的生活進入猶入賣肝產業的忙碌時程、日益減少的體能活動及與接觸大自然,各種社會性議題與大人世界的焦慮不安透由網路世界蔓延著,我們的孩子卻連與他人的接觸都陷入匆忙、無語,難有人與人親近的接觸與對話,難有充裕時間相互磨合、對話與理解時,孩子的內在也就隨著時間演進逐漸進入濃濃孤獨感,當孤獨感與未知相遇且交錯下,延伸成對生命的無意義感與懷疑自身存在價值,成為發展下的不得不結果. 過往,我們常誤以為在面臨明顯外在衝擊事件下,人才會因此走向苦悶與憂鬱,遺忘了生命本身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遺忘了我們的孩子其實就身歷其間;生活中,如何察覺孩子情緒逐漸走入低落,以下提供幾個面向做為參考: 一、生理面向: 孩子明顯可見身形的轉變,體重起伏大,平時的飲食量進入異常狀態,也許嗜吃,也許食不下咽,此時,周邊大人可能以為孩子僅是因為發育所需,抑或追求減重少吃,其中該如何辨識? 如發育所需,三餐飲食確實會出現增量情形,或需於正餐之間補充些許點心,若孩子除此之外,另出現即使剛吃飽,仍不停拿著零食補充,仿佛沒有吃飽的感受,甚或飲食間時時出現狼吞虎嚥、大量進食情形,即須留意孩子是否受壓力或困擾所致;若孩子飲食減量程度已明顯低於同年齡層所應攝取之飲食量,即須留意孩子是否因情緒所苦,或因自我價值低落而進入過度減重情境. 在學習上,則可留意是否出現注意力不足,或記憶力較過往衰退情形,此時,可多關心孩子平日的睡眠狀況,半夜是否經常性做夢、淺眠易醒,難易入睡,或即使長時間睡覺也難以有睡飽感受,若有此現象,宜進一步檢視是否有睡眠性障礙或情緒困擾情形. 二、情緒面向: 與過往相比,明顯感受到孩子變得更加敏感、暴躁易怒、莫名焦慮煩躁,時時流露出對生命與自我的懷疑與自貶,甚或不經意或刻意於言語、文字間透露出無力感與絕望感,除了多些主動關懷與支持,鼓勵對自我情緒狀態之描述、書寫與分享,增加活動之參與及人群互動外,亦可尋求相關輔導人員,以增加孩子所處環境中的支持系統;避免使用「你多慮了!」、「不要想那麼多.」、「你要多樂觀正面些」...等用語,此時,多些理解、傾聽與同在,比起努力激勵人心,要求正念思考,更能協助孩子情緒獲得紓解與支持. 三、人際關係面向: 與同學、朋友互動的頻率明顯減少,分享的頻率減少或避而不談,對群體活動的參與意願明顯較過往降低,迴避既有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中走向疏離,此時,也會是提醒我們多些關懷與觀察,以協助孩子度過他的困境. 青春期發展過程中,因為生理的轉變、自我認同的追尋,面臨的挑戰往往比大人預期的來得更多.走過青春風暴歲月的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遺忘當年對生命的苦澀、內在衝突與糾結,時時湧上對自我定位的慌恐與不安,看著他人日益前進,誤以為只有自己深陷其中,那份焦慮感,當年也曾干擾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甚或與家人的相處....這些年來,我們的孩子並未因生活物質變好、才藝學習增加,困擾降低了,多元的活動、多方的嘗試,對於孩子與自我的接觸、情緒的紓解的確有其正面影響,在這過程中,更需協助保持對生命的探索、關懷、支持與對話,才能引導孩子探索與釐清對生命的困惑,了解這是生命成長的必然過程;孩子在這樣追尋的歷程裡,發展其對自我的看法、對生命的好奇,以及學習調整既有的思維與情緒,為未來的情緒調解、認知轉念奠下發展之基礎,倘若,在追尋的過程中遇到困境,別忘了協助孩子尋求相關專業人員,在資源的整合與系統合作下,共同為孩子的青春歲月出一份力. 更多生活的紀錄與分享請連結部落格與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