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嘗試、容易放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便問她:「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因為老師沒有說,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女孩竟回:「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我只是想在活動中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嚷嚷著說自己不會.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這卻是重要的關鍵.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或是吃虧受苦受傷,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等一下做那個,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漸漸地演變成作業、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理由是:「這些全是為了你好、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逐漸變得退縮畏懼,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表現得都不錯,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以這個故事來看,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遇到家長問我問題,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才能給予建議,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孩子更需要的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黃彥鈞職能治療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畢現任: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專長:兒童發展遲緩、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自閉症、肌肉低張、社交情緒、親子教養問題等評估與諮詢.東森、超視、三立電視台等固定專家.「職能治療師黃彥鈞Youtube頻道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臉書粉絲專頁 」 本文由黃彥鈞老師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