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便祕肛裂!女童血便,竟是大腸息肉惹禍!﹝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2017年12月20日11:45大腸息肉不是成年人的專利!一名4歲小妹妹,一直有血便的問題,診所醫師懷疑是便祕肛裂所導致,給予軟便藥治療卻效果有限,改而轉診醫院,經小兒大腸內視鏡檢查,在大腸橫結腸中段發現1個約0.8公分大小的息肉,幸好經切除術後,追縱至今7個月未再有血便,且病理報告也顯示為良性增生的「幼年型息肉」.家長若發現孩子平時有血便、腹痛、慢性腹瀉等可能是大腸問題的症狀時,應盡快帶孩子到兒童胃腸科鑑別診斷.圖非文中病童.兒童血便、腹痛、慢性腹瀉,恐是大腸有病變!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連啟宏表示,臨床兒童最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還是因便祕造成肛裂出血,多攝取蔬果,水分也要充足,並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都是預防便祕的基本原則.不過,兒童也可能像上述個案罹患幼年型息肉,發生率雖僅有3%左右,且多是單顆、偶發的良性病灶,但仍不宜輕忽,家長若發現孩子平時有血便、腹痛、慢性腹瀉等可能是大腸問題的症狀時,應盡快帶孩子到兒童胃腸科鑑別診斷.確診病灶、給予治療,一「鏡」搞定!檢查部分,常見的下消化道影像學檢查包括大腸內視鏡、放射線科的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或核子醫學科的腸胃道出血掃描,但各有其不同原理、適應症及檢查時機,其中鋇劑攝影、核醫出血掃描屬間接觀察,雖有安全、不具侵入性等優點,但對於黏膜表面的病灶則較難檢查,且有病變也無法取得組織切片進行診斷或治療,發現疑似病灶後,仍要再次安排大腸鏡檢查.相較起來,大腸鏡雖屬侵入式檢查,但能直接檢視大腸黏膜組織、診斷率高,能同時檢查(如切片)及治療(如切除息肉),「不僅是理想的檢查方式,更是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手段」,且對於台灣逐漸增加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大腸鏡更是重要的診斷工具. 左圖顯示在大腸內視鏡影像下,發現病童大腸中段橫結腸處有1個大小約0.8公分的息肉.右圖為給予經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後,病灶已切除.(圖片提供/新竹馬偕醫院)兒童器官小,檢查適用專屬大腸鏡!然而,兒童的器官和體型都小,不適用一般成人大腸鏡,體重5至20公斤的兒童往往必須改用管徑較細的兒童專用大腸鏡.連啟宏醫師表示,小兒大腸鏡構造原理與成人類似,最大差異在於管徑粗細,在服務較小病童時,選擇小兒大腸鏡進行檢查,除管徑較細之外,彎曲度與彈性也比成人大腸鏡好,有助直接觀察病灶和及時給予處置治療.在過去一年間,連啟宏醫師就已收治6位使用小兒專屬大腸鏡的病童,主訴都是下消化道不明出血,年紀最小僅2歲,最大5歲,除了前述4歲小妹妹的個案外,也有1例為大腸息肉造成出血,經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後康復;另2例診斷為大腸發炎而出血,服用藥物後未再有出血;還有2例大腸鏡查看後無病灶,排除大腸疾患,後經其他檢查,其中一例確診為梅克爾憩室引起出血,適當治療後也均康復. ※ 本文由<華人健康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華人健康網>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