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前一刻還好好的,下一秒就翻臉生氣―不加思索就反應的低層次路徑,容易讓孩子困惑、恐懼 低層次路徑會挑戰我們的教養能力.未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父母的思考和行為產生混亂,進而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出現情緒化和不可預期的反應,甚至可能在無意中讓孩子心生恐懼和困惑. .狀況模擬假設你是個三歲半的小男孩,和媽媽在公園玩.在你玩遊樂設施時,媽媽很開心地跟你一起玩,讓你感受到疼愛和珍惜.當你正要爬上溜滑梯時,媽媽告訴你該回家了.這時候,媽媽的朋友走過來和她說話,你又玩了好幾次溜滑梯,她們還在說話.於是,你走向攀爬架並且爬到頂端,自豪地向媽媽招手.她抬起頭看著你,然後看了看手表,突然生氣起來,因為她要遲到了.媽媽大吼:「快下來.」還對你搖手指,表情非常生氣.你覺得很奇怪,剛才和你玩得很開心的媽媽究竟怎麼了?你不想和「凶媽媽」在一起,於是滑下鐵桿、爬進小隧道裡躲起來.媽媽拽著你的手臂,把你拖出來,你的手好痛.媽媽的聲音和表情從生氣變成憤怒,不停地罵你,說你是個「壞孩子」,完全不聽你解釋.你開始哭,試圖推開媽媽.媽媽氣得對你大吼,責怪你不該動手.媽媽把你從隧道裡拖出來,無視你的眼淚,一邊罵你,一邊急急忙忙走向車子. .親子互動分析這個母親的迅速反應並不是出於孩子的行為,而是她自己的問題.可能她發現無法準時赴約,進而連結到過去遺留下來的事件,讓她無法為自己設定界線.也許她母親在她小時候沒有能力滿足她的需求,她缺乏母親的關愛,反倒要照顧母親的情緒,放棄自己的需求.現在,孩子激怒了她,因為孩子沒有照顧到她準時赴約的需求.當父母有未解決的問題時,他們會出現令孩子恐懼和困惑的舉動.比上述案例更極端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即使父母突然做出憤怒的表情,也可能讓幼小的孩子手足無措.父母一旦成為孩子警戒的來源,就意味著將孩子置於充滿衝突的經驗中,而孩子無法解釋父母的行為,於是陷入充滿壓力又不能解決的兩難狀況:父母本來是孩子尋求撫慰的對象,此刻卻變成恐懼的來源.至此,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困惑,行為也會變得更不如人意.引起父母低層次路徑反應的環境條件,通常跟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人際問題或創傷經驗很類似.在日常生活中,當父母對孩子挑戰極限做出反應、處理孩子難過的情緒、商量上床時間或其他分離狀況時,很容易會被激怒而進入低層次路徑狀態. 大腦訊息處理形式高層次模式或高層次路徑一種牽涉到較高層次、理性、周全的思考過程的訊息處理形式.高層次路徑能使我們的反應更具正念和彈性,並產生一種整合的自我覺察感.高層次路徑的訊息處理與大腦前額葉皮質有關. 低層次模式或低層次路徑低層次模式會使高層次模式關閉,導致情緒激烈、行為衝動、反應固著重複,並且缺乏自省能力和同理心的考量.當人處於低層次路徑時,前額葉皮質就不會參與訊息處理. 了解低層次路徑四元素,才能找到調整、恢復的方法低層次路徑經驗有四個元素:觸發點、過渡、沉浸和恢復.觸發點會誘發過去遺留下來或未解決的問題;過渡是指完全進入低層次路徑狀態前,瀕臨極限的感受,它可能突如其來,也可能逐漸發生;沉浸是指充滿了沮喪等強烈情緒以及受困於低層次路徑的失控感.這種低層次路徑模式會關掉大腦頂部較具彈性的處理程序,亦即進行善意溝通的必要部分,因此如何找到從低層次路徑中恢復的方法,成了父母維持健康的親子關係的一大挑戰.假如父母經常在未注意的情況下採取低層次路徑,孩子會感受到恐懼和困惑.而父母對於這種造成自己心態急劇轉變的內在衝突、矛盾或情緒,同樣會感到困惑不已.有時父母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解決自己內在的壓力,忽略了親子間的互動,反而阻礙了解決自己的壓力和孩子的情緒問題.當父母處於低層次路徑狀態下,面對孩子就無法有效地做出反應.如果父母察覺自己出現憤怒和激烈的行為,最好的做法是先不要和孩子互動.除非父母冷靜下來,否則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不僅可能會更難以自制,孩子也會更加恐懼. 低層次路徑四元素觸發點:引發低層次路徑處理模式的內在或外在事件過渡:大腦由整合運作的高層次模式轉入低層次路徑狀態沉浸:處於低層次路徑狀態.無法進行自我反省、調適等高層次模式,心智直觀處於停擺狀態恢復:重新啟動高層次路徑的整合程序.在恢復階段,人們很容易再次陷入低層次路徑狀態 --你想看的都在這,快加入媽咪拜LINE,每日精選爸媽們最想知道的事!>>https://goo.gl/PjyK27歡迎媽咪加入﹝媽咪說APP﹞~一起分享育兒大小事iOS請按此→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http://bit.ly/1zEGI8o--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 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生氣、不知所措! 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常常氣他氣得半死? 小時候最討厭父母說的話,總是對孩子脫口而出?‧腦神經權威×幼教專家聯手stepby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本書不只是教導養兒育女的Knowhow,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再根據兩位作者自身專業領域──腦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為人父母者為何會陷入不能解決的教養困境?總過度糾結於生活中的問題,常受情緒影響而反應過度,卻忽略了孩子是該受到照顧的對象.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父母在每個判斷的當下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本書更進一步教導父母透過自省與回頭檢視自身的童年經驗、認識左右腦運作差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與兒時經歷創傷的自己和解,並同理孩子的真實想法,重新建立正面、健康的親子關係.作者介紹丹尼爾.席格(DanielJ.Siegel,M.D.) 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多年來深入研究大腦神經科學、心理治療與兒童發展等領域.目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認知研究中心」(MindfulAwarenessResearchCenter)主任,以及席格博士本人親自主持的「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Institute)執行長.近年來於世界各地參與研討座談並主持工作坊,也受邀至Google、BlueMan等國際企業演講,分享第七感的研究心得,深受專業人士與一般社會大眾歡迎.其專業著作有:<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Mindsight)、<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TheMindfulBrain)、<人際關係與大腦的奧祕>(TheDevelopingMind).目前他與妻子及兩個孩子居住於洛杉磯.瑪麗‧哈柴爾(MaryHartzell,M.ED.) UCLA幼教與心理學碩士,長達40年的幼教經驗,是幼兒發展專家及親職專家,也是加州聖塔莫尼卡一家幼稚園的負責人,經常舉辦親職講座.本文獲野人文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