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真的非常忙碌且疲憊,要怎麼從有限的時間觀察到孩子在機構是否受虐呢?以下父母停看聽提供各位參考:如何提早發現孩子被欺負?--幼兒家長停看聽(上) ※幼兒家長停看聽※ 家中照顧機構停*放下手邊事務*留意生活起居*親自接送機構*停留不定時間(上學、放學)看*觀察日常遊戲*測試生活應對*觀察入園行為*留意情緒變化聽*聆聽幼兒表達*參考家人觀察*對照其他幼兒*參考家長觀察 一、家庭停看聽(一)停:放下手邊事務,留意生活起居父母在一天忙碌,回到家中用餐盥洗完畢後直到睡前,多數的活動為玩3C和看電視等個人休閒,年齡稍長的兒童,家長會增加叮嚀功課或學習才藝,而孩童首次或初期在機構受虐後的行為變化,通常不會在父母的思考範圍內.因此,建議父母每週至少2~4次,每次至少放下手邊的任何事情,好好觀察孩子10分鐘. (二)看:觀察日常遊戲,測試生活應對 「會說話,不代表會表達」,這是個人從事臨床心理師工作時,最常提醒家長的一句話.在這每次觀察的10分鐘,看看孩子在家裡的遊戲、對事務的挫折容忍度、家人相處的行為情緒等,是否與平常有所差距. 有些行為反應是常在受虐受創的幼兒身上可以發現的:遊戲的內容變得過於粗魯、暴力,甚至呈現被處罰的情節.孩童會發揮觀察學習的能力,並透過遊戲或家人相處時,宣洩他們口語表達不出來的壓力;當然,也有可能產生另一方向的極端表現,拒絕遊戲、遊戲動機低落或是表現過度美好順從. 平時不常見的行為反應.有些孩童在機構遭遇受虐或看到同儕受虐後,返家會有發呆、反應慢、倏然警醒、突然慌裡慌張(腦中可能一再播放白天恐怖的情結);家人叫喚時,會有慢半拍回應、嚇一跳或哭泣生氣表現. 測試生活應對.若是返家習慣看電視的兒童,家長仍可透過日常家庭對話或要求完成簡單任務,來觀察孩童的反應是否明顯易於平常.注意!沒來由的過度乖順、違逆或情緒化,都可能是重要的訊息. (三)聽:聆聽幼兒表達,參考家人觀察請不要花費力氣要求孩童「用嘴巴說清楚」.無論是過去研究、個人教養經驗或臨床心理工作上皆可發現,兒童在高壓下的表達、應變、自我控制都會明顯退化,要求孩子清楚交代白天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將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逼迫下反而易受大人引導、順應家長猜測或自行捏造情境. 大人會因為問不清、兜不攏事情的原委,感到焦急、挫敗、自責、憤怒、慌張等綜合複雜情緒,而被逼迫的孩子的感受更是相對加倍. 既然直接問問不出來,那大人就把感官知覺都先交給聽覺和視覺吧!你們可以做的是:建議提供一些柔性的開放式問句.像是「今天都做些什麼呀?」、「講個今天特別的事情吧?」、「同學呢?其他同學有些什麼有趣或不有趣的事情嗎?」持續觀察孩子聽到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是否有異於平常的反應.若出現平時少見的猶豫停頓、欲言又止、過度反應,那可能隱含某些訊息 父母將「等待」和「觀察」擺在首位.別急著問下一個問題,或是想澄清孩子表達的內容,夠仔細的行為觀察可作為排除、修改或確立假設的依據,急著問問題,會失去好好觀察的機會.參考其他家人的觀察.詢問家中長輩、配偶、手足是否觀察到任何異狀,且分享自己的觀察請家人一同注意. 二、機構停看聽(一)停:親自接送機構,停留不定時間 當一個人養成某些習慣之後,所投入的注意力和警覺心就會降低.通常把孩子送到機構門口就離開的家長,大約7次左右便會形成某種慣性.這種慣性不只是家長形成,孩子和機構老師也同樣被訓練:「孩子送到了,爸媽立刻離開」. 建議家長可以改變的是:打破原本慣性.有些會有園所派車接送,有時會是祖父母協助,有時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停留不定時間.當自己或家人可以接送時,選擇立刻離開、停留3~5分鐘、停留更長時間.目的是讓機構能覺察此家長是關注孩童的,若實際上教師曾對學童有較偏差的對待,也可讓機構初步感受到家長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了喔!」 (二)看:觀察入園行為,留意情緒變化家長若平時在接送孩子時,便有不定期短暫停留在園所的習慣,當然對機構來說會存在「這家長是特別關注孩子的」的印象,對一個不專業、有情緒自控困難的教師來說,也是種重要的外控因素. 然而,機構內若不幸發生虐童事件,孩子接送時也可發現一些特殊的行為表現: 抱怨不想出門.上學前,會出現明顯抗拒、不想去機構,甚至大聲哭鬧、夜眠變差、刻意搗蛋等.緊張兮兮、惶恐不安.一個順從配合度高的孩子,可能還是依照家長的期待準時上學,但可能會發現到幼童進園所時顯得焦慮緊張、頻頻回頭看家長、注視特定教師一舉一動. (三)聽:對照其他幼兒,參考家長觀察當家長開始懷疑機構是否出現不合理管教或對待時,同樣可以透過對孩子同儕的行為觀察或其家長溝通互動中,進一步排除或證實自己的疑慮. 大部分幼教機構和托嬰中心的教師、保母皆為專業的工作者,投入工作之餘還需要定時進修,僅有極少數害群之馬造成家長的惶惶不安. 家長需綜合判斷家庭與機構停看聽,一邊蒐集的資訊,一邊小心檢驗猜測和假設,切勿將單一或片段訊息過度放大、曲解,甚至捕風捉影、杯弓蛇影,造成無謂的誤會或緊張感,那也必定不是家長的本意. 本文由 傑克拔的教養樹 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