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這個怕、那個不能忍受,討厭碰觸各種物體,爸媽該怎麼辦? 「一開始我以為養孩子本來就是這麼辛苦,畢竟頭一胎沒經驗嘛,所以會努力去配合孩子,直到他的妹妹出生後,才發現整個是天壤之別,妹妹好照顧到不可思議,然後我自己看了好多書也看不懂,找不到好方法,於是我下定決心要帶小立來諮詢.」媽媽如此告訴我.四歲的男孩小立,一直以來都很不喜歡洗頭、洗臉,尤其很怕水、怕毛巾碰到自己的臉,刷牙跟打仗一樣需要追來追去,要剪頭髮時更要小心翼翼,一下子說剪刀很冰、一下子說會癢會痛,此外,幫他買衣服也很困難,很難預測什麼材質他不喜歡,尤其不穿新衣服,更別說衣服裡的標籤了,根本無法忍受.而且,小立也會害怕沙子、泥土、草地,去海邊也都在大哭,喜歡一個人玩不喜歡跟別人一起,害怕去新的地方,每次出遊之前都要再三預告,哭的時候都毫無預警,光是找原因就要找很久,安撫也要花上一大段時間.「小立的狀況,我小時候曾有類似的情形,所以可以體諒,但也沒那麼嚴重呀!」爸爸表示他自己不喜歡打赤腳,很熱的時候在家還是會穿襪子,根本不穿涼鞋或夾腳拖,甚至討厭各種會變髒的活動.「小朋友應該會挑食吧?」我假裝猜測地問著.媽媽不以為意地回答:「對,但孩子挑食不是很正常嗎?難道這也是相關的嗎?」於是再接著問之後才發現小立的挑食情況還蠻嚴重的,但爸媽居然覺得普通,原來是父母本身在選擇食物方面也有大大小小的特殊習慣,因此對於孩子挑食的包容度確實大於其他照顧者.小立雖然不到偏食的地步,但願意吃的東西很有限,口感、形狀、烹調方式等都挑,甚至碗中個別食物的溫度不同也會不吃或吐出來,所以在幼兒園吃得很少.且小立起初是一步也不願意踏入幼兒園的,費了一番功夫才勉強能夠上學,本來爸媽覺得這樣有慢慢進步的感覺,以為他隨著時間過去加上經驗變多,應該會越來越適應這個世界,沒料到他居然日漸排斥幼兒園的各種活動,甚至都不跟同學玩和講話,討厭排隊,被其他小朋友碰到就會生氣或打人.最近根本不願意去學校了,早上都裝睡不起床,好不容易拖行下床了,但也堅持不換衣服、不出門,一直大哭.「老實說,照顧他真的讓我好累.」媽媽無奈又疲累地嘆氣著. ﹝職能治療師臨床推理﹞小立的例子比較偏向觸覺敏感而過度反應,常稱之為「觸覺防禦」,但其實小立的狀況還不只這些,故事則是針對小立在觸覺方面的生活困擾較多著墨.這樣的孩子對於我們覺得很小的或根本沒察覺到的感覺,他們都會很敏感,感到被干擾、無法忍受,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別人在環境當中都看起來很自由自在,自己卻怎麼樣就是不舒服,覺得很痛苦.大致上會害怕或逃避觸覺方面的刺激,溫度、濕度、身上的衣物、食物、各種生活環境的材質只要覺得不對勁,整個人就會不舒服、不斷意識觸覺刺激而無法專注在該專注的人事物上、會有不自在、不安甚至易怒等各種情緒,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樣的觸覺是可以忽略、什麼樣的觸覺是需要注意,所以無時無刻都處在警覺的狀態.長大之後就會容易有許多生活小習慣或小地雷,甚至因為太麻煩、太龜毛造成自己的煩惱與他人的困擾.對於感覺輸入後每個人的反應程度都不相同,簡單分為下一頁的三種程度:>>輕微的觸覺敏感:這樣的孩子依照程度,大約在75%的情況下,行為都能符合社會期待,沒有特別處理的話,長大後就會像小立的爸爸一樣,之後對於食物、生活用品的挑剔成為一種習慣、個人偏好,雖然未必會影響到生活,但也可能或多或少影響到一起生活的人,個性上有可能會比較喜歡堅持己見、較容易因小事而生氣.>>中度的觸覺敏感:比較無法維持良好的專注力與警醒程度(請參照P.130),常受到環境干擾分心而無法好好做該做的事情,像是遊戲、讀書、寫作業、工作等,會因此感到挫折、情緒不穩定.小時候在適應環境、進入團體生活也會需要大人些許的幫助與引導,否則很容易會有攻擊他人的行為,生活自理也會不太順利,常常會拒絕嘗試新事物,並較少主動參與活動或探索.再敏感一點的話,可能就是更挑剔各種身體會接觸到的事物,一定要某一種床或枕頭才睡得著、穿特定材質的衣服才覺得自在舒服,飲食上的選擇更是講究與挑剔,所以出遠門、出國或到新的環境就會比較難以適應或過得不好.長大後會對於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感到疑惑.若到了對於各種觸覺刺激(一般人都覺得無害或不刺激)會有過度誇大的情緒反應或是看到人群會害怕、別人靠近時會覺得有壓力、難以與他人建立更深的關係、難以有肢體互動等程度,才會稱為「觸覺防禦」(TactileDefensiveness,對觸覺刺激易有負面的情緒性反應).>>嚴重的觸覺敏感:嚴重的觸覺敏感,已可確定稱之為「觸覺防禦」,就是前述狀況再更加嚴重之外,常見於有確診身心障礙的孩子,像是自閉症光譜症候群、情緒障礙的孩子們,因為太過於敏感,生活中的刺激對他們來說都很煎熬,會有逃避、害怕、驚慌的反應,大人必須不斷安撫、處理這些狀況,所以生活的適應會非常辛苦.有時候爸媽較難分辨的部分是到什麼程度才有需要請教專業人士,而且每個爸媽會關注的面向也不同,就像小立的爸媽對於他挑食的包容範圍比較大,對其他行為反而感到頭痛.其實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標,是否需要找專業人士的判斷標準就在於「造成生活困擾與日常任務執行」的程度多寡,如果爸媽已經嘗試了許多方式,參考了很多他人的育兒教養經驗後仍對現狀改變不大時,就可以考慮來找專業人士評估囉!職能治療都有標準化的評估協助爸媽瞭解孩子!一般的狀況來說,從小有針對觸覺的部分給予均衡刺激的話,生活環境中就比較不會有太多無法忍受的事情而過得更舒適自在,也可以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不會因為要花心思注意這些刺激而影響情緒和注意力.透過讓爸媽瞭解孩子表現背後的可能原因,成長的過程裡越早發現就能越早幫助孩子處理,因為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即使是大人,只要好好調整生活與行為也是可以改變的,請不要灰心沮喪,只是所需的時間與努力比較多.﹝延伸閱讀﹞帶小孩去樂園,卻都不敢玩?職能治療師這樣說!為什麼孩子不喜歡遊玩,且容易一失敗就翻臉?這麼難服侍,爸媽該怎麼辦? <爸媽請放心:寫給正在為孩子不專心、不肯學、不受控而煩惱的親子教養書>出版社:資料夾文化作者:黃彥鈞你認為你愛孩子,然而你理解他嗎?我小時候曾被認為是個「不乖、彆扭、難溝通」的孩子,如今,我成為了一名職能治療師,我想以我的經驗與專業幫助每位無助的爸媽,學習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用愛陪伴他們一起長大.新手爸媽快來看!新手爸媽別害怕!臨床案例故事╳兒童行為推理╳促進發展遊戲╳親身經歷分享想改變孩子,就從改變自己先做起!購書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