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當教練 練出專注力作者:羅梅英根據微軟針對2000名參與者所做的調查,受3C時代影響,現代人專注於一件事物的時間愈來愈短,由2000年的12秒,降至2015年的8秒.現代人零星並破碎閱讀/使用時間成為常態,連大人都很難長時間專心,遑論抱著3C產品長大的青少兒.老師、家長也發現,學生專注做一件事的能力下降,會不斷分心做其他事情:做功課幾分鐘,就瞄一下手機;看書一下子,會順手上網查資料或聽音樂.專注力,其實是做好事情的基本要求.但當青少兒生活在一個分心成常態、必須多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時代,師長也要調整自己,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審視現在的青少兒.本期主題探討青少兒專注力,先從觀念面多層次剖析,包括現象、學理、病理(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指標、父母方法論,再提供家庭生活面可實際操作的建議,包括運動、閱讀、飲食、居家設計,對父母而言非常實用. 各式最新科技產品加上源源不?絕的資訊,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愈來愈分心,連大人都如此,更何況孩子.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網路及3C產品包圍,EQ之父丹尼爾.高曼在<專注的力量>一書中提到:「他們貼近機器的程度遠超過與人互動,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情況.」專注力不足,成為新世代面臨的嚴重問題.台中市學校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徐瑜亭,長期參與幼兒園及國小的教育現場.她說,專注力和情緒,是老師現在最關注的研習主題.「這幾年孩子普遍專注力很短、上課恍神發呆要人盯,情緒起伏很大.」學生愈來愈難教,讓老師很困擾. 大環境不利於孩子專心為什麼孩子普遍專注力變短?接觸3C的年齡往下降是一個主要原因.徐瑜亭觀察,「幼兒對手機的興趣比對玩具更高,上小學之後靜態課程不專心,動態課程也跑不快、跳不好.」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空污問題加上空間狹小,孩子沒有太多機會奔跑、晒太陽,「都會區小孩不是在家裡、就是在學校或安親班,這種生活型態剝奪孩子許多的感官經驗,」徐瑜亭說,大腦需要透過跑、跳、動手做等感官來學習,而不是透過手機和平板螢幕.研究專注力多年的師大體育系教授兼體育室主任洪聰敏表示,「覺醒程度適中,有助於專注力和學習.」手機、平板的聲光刺激,會帶來較高的覺醒水準(身心的興奮程度),而上課的書本是白紙黑字、不會動,刺激遠低於3C,因此孩子的覺醒程度低,覺得上課無聊、昏昏欲睡. 不專心,不等於ADHD在兒童心智科的門診,可見許多憂心的父母帶孩子求診,最多的主訴都是「孩子不專心」,他們擔心孩子不專心,是不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數據來看,ADHD在台灣盛行率約7.5%,和國際盛行率相當,以平均一班27個學生來看,可能約有2名ADHD孩子.換句話說,大多數的孩子只是比較不專心、注意力短一些而已.徐瑜亭指出,關於專注力,常見兩大錯誤迷思:1.看孩子不專心,於是增加更多的靜態活動,如上鋼琴、圍棋課、讀經班,或是課後寫大量的評量,讓他「練習」專心.2.懷疑孩子動太多,導致不專心,於是剝奪取消孩子動態的活動時間,如:不准下課、停掉足球課等.這些仍不見效,家長就開始嚴懲孩子.但這些作為都沒有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一心多用是有效學習嗎?許多孩子念書時一心多用,一邊念英文、一邊聽音樂,或是上課時一邊傳line和人聊天.很多父母疑惑:這樣念書到底有沒有效?事實上,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的專注能力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一心多用、多工的效率更好其實是一種迷思.EQ之父丹尼爾.高曼和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米勒(EarlMiller)都指出,同時做兩件事時,兩個任務切換時有隱形的「認知成本」;從A轉換到B、又轉回A時,必須再花時間重拾原本的注意力,不如一次只聚焦在一件事上.有科學家提出,習慣多工、一心多用,像是收e-mal、傳訊息、上網搜尋、講電話等,會令大腦不斷尋求外在刺激,分散專注力.比起專注於一項工作得到大的滿足感,人類更傾向於享受多而零碎的小滿足感,久而久之會造成無法專注的問題.比較可行的一心多用是,其中一項任務是不用動腦、出於反射動作的.例如: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或是一邊跳繩、一邊背書,跑步和跳繩是下意識的動作、不需要思考,專注力可以放在另一項任務上,因此行得通. 找出不專心背後的原因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不專心是個形容詞,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什麼?是坐不住、動來動去,沒一下子就趴在桌上?或是上課發呆、做自己的事,愛說話、搶話?還是忘東忘西、粗心大意,寫功課拖拖拉拉?這些不專心表現的背後原因都不相同,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夠改善問題.1.身體狀況孩子的專心程度和身體狀況有關係,像是睡不好、肚子餓、感覺冷、異位性皮膚炎、鼻塞、過敏等,都會不專心.張旭鎧建議,把孩子靜不下來的狀況記錄下來:是不是在某個時間點、某個老師或某些特殊情況時容易發生?分析找出原因.2.缺乏動機洪聰敏指出,孩子有動機,才會投入.老師上課是否有趣?或是教得太簡單、孩子早就會了?或是太難、聽不懂?大人要幫助孩子覺得學習很好玩.「要快樂學習,大腦才學得起來,」張旭鎧說.如果學習很痛苦的話,大腦就不會接收.像他兒子寫國語作業時會跳著寫,丟骰子決定寫哪個字,把寫功課變好玩.3.動太少,感覺統合不協調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表示:「須辨別孩子是不專心或不能專心?」注意力是一種能力,與其他能力一起作用,注意看、注意聽或注意想;如果他的視知覺、聽知覺有問題,你再怎麼叫他專心也沒有用.張旭鎧表示,很多專注力的問題出在「感覺統合」不協調.當孩子接收外在環境的感覺刺激,感受和別人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和別人不一樣,容易因此被誤會是故意不聽話或是調皮搗蛋.若孩子上課時老趴著或是動來動去,可能是上半身的肌肉耐力不足,才不停變化姿勢.作業寫一下子就手酸、拖拖拉拉,可能是小肌肉沒力、觸覺前庭感覺不協調.「感統有問題的孩子,通常是動得不夠多、學習活動以靜態居多,刺激不夠多,」張旭鎧說,當孩子動夠了就會靜得下來.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多動、多玩、幫忙做家事,給予足夠的刺激.4.生活作息太亂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指出,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助於孩子專注.混亂的家庭生活,或是孩子在不停的補習間趕來趕去,太大的生活和課業壓力,會使孩子受到雜事干擾,很難集中注意力.5.爸媽做太多高淑芬也發現,孩子不專心的問題不見得出在孩子身上.有個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後來才發現,媽媽很焦慮、沒幾分鐘就叫孩子要專心;但換個情境,孩子在安親班寫功課就沒問題.問題其實出在親子互動模式,而非注意力.「父母太主動,小孩就被動,」張旭鎧說.張旭鎧曾遇過媽媽帶1歲半小孩來求診.媽媽說孩子不專心、無法坐下來聽她講繪本,但「幼兒需要的是到處探索、和環境互動,如果他乖乖坐著,反而讓人擔心.」專注力會隨著年齡增長,不同年紀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高淑芬指出,一般來說2至3歲可以專注約10分鐘,4至6歲的小孩大多可以坐下來聽故事10至15分鐘.「有些爸媽把小孩當成大人,一個命令下去,小孩做不到,大罵為什麼不專心,但5、6歲的小孩就是這樣啊.」 幫孩子訂目標、找方法孩子被罵不專心,很多時候其實是他不明白被期待的行為是什麼,或是沒有方法.諮商心理師楊文麗強調,改善孩子問題行為,應該以目標為導向,訂出具體、可執行的目標,例如:上課不亂講話、必須舉手後再說話.「專注力必須經過訓練,練習如何聚焦,」楊文麗說,小孩若沒有方法,就會逃避或轉移.爸媽可以教導孩子方法,例如:「切割技術」,將功課劃分為小單位,低年級專注力約15分鐘(表),將30分鐘的功課量切割成2次,寫完15分鐘後休息,孩子也可以學會時間規劃.若孩子會漏行或跳段、考試時漏寫題目,也適用切割技術、教他縮小範圍,像是用尺遮住、一次只看一行字;或是考卷一次只做一部分,有孩子徵求老師同意,將數學考卷折成4等分,做完一部分後再做另一部分,結果第一次考出100分.有時大人多點陪伴,就可以改善孩子的不專心.洪聰敏認為,父母不要讓孩子太早接觸太多3C,花點時間陪孩子看書,「用感情對抗科技.」張旭鎧也建議,爸媽多用正向角度去看孩子的表現、看孩子的優點,當孩子獲得肯定後會想要變得更好,帶來正向循環.現在環境刺激太多、孩子成為容易分心的世代,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教練,從小幫孩子練好專注的能力,不致一直被外界刺激吸引走,是送孩子進入才藝班、學校前,可以為他們準備好的強大能力. 延伸閱讀:1.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的3個Dos&3個Don&39;ts2.我們不做始作俑者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3.讓孩子認清社會險惡不要讓他們跌入人生黑洞4.房間雜亂,就是心境雜亂5.快與慢─不過度消耗心神和腦細胞,偶爾學習「沒效率」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