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哭泣、不肯入睡的嬰兒?不要阻止他哭泣.對於內心破碎、焦慮的父母而言,哭泣的嬰兒是極大的挑戰.我們很容易做出的反應是:解決掉引起焦慮的外部事件,比如過度搖晃、誇張地哄嬰兒、轉移嬰兒的注意力等,總之就是要阻止他哭泣,不讓他內心的情緒能量順暢流動.哭泣是嬰兒表達內心情緒感受的方式,它不應該被阻止,而應該被呵護、陪伴,被充分允許.如果嬰兒頻繁哭泣,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換位思考:當你夜裡被噩夢驚醒哭泣的時候,是希望老公呵斥你「不要哭」,然後冷漠地轉身離開,還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允許你充分表達?如果你自己都渴望被陪伴,為何認為比你更弱小的嬰兒需要被訓練,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嬰兒哭泣,父母要及時回應,讓嬰兒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關愛,感受到父母允許他哭泣,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透過撫摸、擁抱、眼神凝視、柔聲說「我在這兒」等方式,接納和陪伴嬰兒,使他的能量更順暢地流動,而不要用誇張的哄抱、晃動等行為阻止哭泣.面對哭泣的嬰兒,既不逃跑也不阻礙,需要父母有定力.我的一個朋友經常參加心靈成長的課程,她的分享讓我看到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真正的臨在,這是心靈成長過程中天賜的禮物.「有一天,到了睡覺時間,三個月大的女兒卻久久不肯入睡.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哄她睡,這次卻因為感冒無力,放棄了控制的想法,選擇跟隨她.她專注地看著窗外,我也隨她一起靜靜地看.她慢慢轉過臉,莊重地看著我,把小手放在我的額頭上.那一刻,我流淚了,內心靜謐的空間在擴張.然後,她睡了,我躺在旁邊,深遠的寧靜在我們之間蔓延,無邊無盡.」跟隨嬰兒,跟隨當下,不去控制和改變,這是媽媽能給嬰兒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媽媽自己巨大的滋養.媽媽若能身心臨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嬰兒,嬰兒很快就會平靜下來.若媽媽的焦慮也被觸發,想盡各種辦法試圖阻止,比如過度搖晃、轉移注意力等,反而會使嬰兒哭泣得越來越頻繁.最嚴重的是使用哭聲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父母不斷在嬰兒哭泣時轉身離去,使嬰兒在絕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靜,不再對外發出信號,他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與激情被掐滅在了搖籃中.可悲的是,很多人還認為這樣的嬰兒是懂事的乖寶寶,其實他的生命底色已經被父母塗成了灰暗,注定一生孤寂.我收到幾十個關於睡眠訓練結果的回饋,有的來自我的來訪者,有的來自微博評論.這些媽媽本來是順著母性本能親密育兒的,後來看了各種有關睡眠訓練的「科學主義育兒法」的文章,開始恐懼自己的本能是錯的,轉而相信餵夜奶危害嬰兒的發育,要給嬰兒建立正確的睡眠規律才科學,結果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從訓練一周到訓練半年的都有.有趣的是,所有回饋都顯示:孩子確實「乖」了,但是笑容和眼神互動大量減少,對媽媽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很多自發的親密的肢體動作,感覺似乎一顆火熱的心逐漸冰冷下去.這讓媽媽們覺得不對勁,自己內心也變得痛苦,於是放棄訓練,開始給予孩子大量及時、親密的回應,來彌補訓練造成的創傷.所幸的是,大部分的彌補獲得了成功,母嬰連結恢復得跟訓練之前一樣好. 嬰兒是父母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在我的來訪者中,很多新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照顧嬰兒讓自己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潰.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療癒的契機,如果在養育的過程中,媽媽能堅持向內看,覺知內心感受,那麼自己當年遭受的創傷也會被療癒.愛孩子,就是療癒自己內在的嬰兒.親密育兒,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媽媽.一些媽媽自己在嬰兒期就經常被冷漠對待,成年後精神狀態退行④到嬰兒期,經常像嬰兒一樣需要大量睡眠,不能承擔壓力和責任.在這種狀態下還要餵夜奶,確實會讓媽媽精神崩潰.當媽媽的精神壓力如此大時,首先需要照顧好自己,及時請求幫助.媽媽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夜奶堅持不了可以暫停,讓家人、保母去餵孩子,只要孩子被及時回應,就不會造成大問題.媽媽做不到的,簡單承認自己做不到就好,不要認為孩子有問題,不要認為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必要而想要矯正他.睡眠訓練的相關文章中列出了一堆睡眠、餵奶的時間表,其理論解釋是:讓孩子感受到大人控制著一切,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這完全是頭腦中妄想的產物.稍微學過一點客體關係心理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嬰兒一出生就處在「全能自戀期」,認為世界圍著自己轉,自己對世界有掌控感,呼奶喚抱,無所不能,「世界與我一體」.父母滿足嬰兒的自戀,是嬰兒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也是嬰兒從自戀中走出來的基礎.從很小就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節奏來生存的孩子,成年後非常容易進入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中,難以忍受別人和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在各種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中製造大量衝突、痛苦.最極端的例子如變態殺人狂,就是在「全能自戀期」遭受重創,成年後仍然追求絕對控制,而只有死人才能被絕對控制.嬰兒是極其細膩敏感的存在,他像鏡子一樣反映父母的內心世界.夜哭夜鬧的嬰兒,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哭鬧頻繁,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內心的焦慮.真正為孩子好,不需要按照時刻表餵奶、哄睡,不需要糾正他吃奶和睡眠的習慣,而是回到自己心中,當孩子夜裡醒來哭泣時陪在他身邊,既不逃跑也不阻礙,覺察身體和心靈的感受,讓自己的感受流動.等自己內心安靜和規律起來,孩子自然會在安全的能量場中回歸內在的睡眠規律.這個過程就是心理治療,它對母親是巨大的療癒,但又極難做到,因為我們面對痛苦時最容易做的就是直接解決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或事. ﹝延伸閱讀﹞孩子為什麼會夜哭?因為需要你結婚生子,是父母的選擇,孩子不必為父母的錯買單!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愛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願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育兒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麼它一定暗合了某種美的規律.家庭教育也一樣,一個孩子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呵護一定暗合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母嬰關係決定人生的起點.孩子透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係模式與長大後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看見,是療癒的開始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親密是親子關係中最自然的狀態.在孩子的嬰兒期看見他的需求,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身心臨在的陪伴,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但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陪伴我們自己,回顧生命的最初.我們有改寫自己和孩子命運的自由請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由感受、體驗各種事物,別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無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都教給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優秀?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看見,是真正的愛. 購買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