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虐待中長大的母親,也會把孩子逼到走投無路虐待兒童的分類與原因虐待兒童是父母將不滿與憤怒朝孩子發洩的結果,孩子將成為父母心理問題的「犧牲品」.此外,孩子也會因為無法理解「這個世界」的生活模式而感到困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後悔來到這個世界,心想如果自己沒有被生下來就好了.他們的人生,就從否定中開始. 虐待兒童的內容,通常可分成以下四種來思考:一、身體的虐待就如字面所示,是一種對孩子的身體施加傷害的行為.父母以管教為藉口,持續對孩子施暴,屢次毆打、踢踹,或以菸頭燒燙、長時間關在戶外、罰站等等⋯⋯舉例來說,我輔導過的孩子當中,有女孩子在遭到責罵之後,被趕到寒冷的陽臺長達三小時,也有男孩子在廚房罰跪好幾個小時,直到父母原諒他為止. 二、性虐待猥褻孩子、逼迫孩子從事性行為、把孩子當做成人影片或照片的拍攝對象. 三、心理虐待持續對孩子採取忽視、拒絕的態度;激烈怒罵、以言語威脅恐嚇.或者是因為父母偏心,而造成其中一方在心理上被逼到絕境. 四、忽略(放棄或疏於養育)對孩子置之不理,在食、衣、住方面不給予適當的照顧.譬如孩子生病了卻不帶他去看醫生、外出時將嬰幼兒留在家中、孩子已屆學齡卻不讓他上學等等.某位高中生曾對我說,如果惹母親生氣,就會三天左右沒有飯吃,所以他總是膽戰心驚地生活著.發生虐待兒童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父母具有「精神障礙」或「發展障礙」,因此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照顧.多數的情況是忽視,或者也有性虐待的可能.行政窗口與兒童諮商所接到的虐待諮商或「通報」(受虐通報),有些就基於這類家庭背景.第二是本書接下來將要討論的,由父母的心理壓力引起的兒童虐待.譬如母子相依為命的情況下,母親將自己的焦慮發洩在孩子身上.又或者受虐兒長大成為母親之後,轉為虐待自己的孩子,成為「世代間的連鎖問題」. 這兩種原因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必須確實分別.第一種情況的處理方式,以治療父母的「障礙」為優先.因為如果不治療父母,就無法解決問題,而且若是施虐程度嚴重,造成孩子有立即性的危險,也必須暫時將孩子與父母「分開」(母子分離).至於第二種情況,父母的個案工作與心理照護(諮商)就很重要. 一打女兒就停不下來⋯⋯二十八歲的優希是單親媽媽,與滿三歲的女兒菜奈兩人相依為命.四個月前,優希在本市的「育兒支援中心」介紹下,開始來我的診所接受治療.就支援中心而言,優希登場的方式有點特殊.支援中心首先接獲來自鄰居的匿名通報(受虐通報):「隔壁幾乎每天都傳來母親怒罵孩子的聲音,我有點擔心.」通報數日後,當支援中心的職員正準備著手慎重調查時,一位年輕的媽媽前來窗口諮詢.「我很煩惱三歲女兒的事情.我一開始罵孩子就停不下來,還忍不住打她⋯⋯」這位媽媽以這句話為開場白.職員發現這位媽媽的地址,與通報者的地址一致. 優希開始與輔導員面談. 輔導員立刻就從優希描述諮詢內容的方式,以及面對問題時的回答中發現她是一位健全的女性,既沒有「精神障礙」,也沒有「發展障礙」,她的虐待是基於心理上的因素.輔導員詢問了至今為止的經過、菜奈的狀況、優希的煩惱,並與優希約定將陪她一起思考解決方法. 接下來輔導員就在取得優希的同意後,與托兒所聯絡. 菜奈在托兒所中是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玩具被其他孩子搶走,菜奈也會一邊說著「沒關係,沒關係」,一邊把玩具讓給對方;營養午餐幾乎就像模範生一樣吃得一乾二淨.但菜奈臉上有時會出現類似瘀青的痕跡,再加上她莫名地懂事,所以托兒所似乎也懷疑「這孩子該不會遭到虐待吧⋯⋯」輔導員在了解事情的經過後,便與負責親子支援的公共衛生護理師、托兒所的保育員、支援中心的職員彼此聯繫,以提供優希幫助.「母親諮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於是優希就被轉介來到我的診所. 診所最初的診察.優希的開場白是:「我會忍不住毆打三歲的女兒⋯⋯去支援中心諮詢之後,他們就介紹我來這裡⋯⋯」接著她便告訴我至今為止的經過,以及菜奈的狀況.聽了大約三十分鐘之後,接下來換我詢問她最近的生活狀況以及成長經驗等等.我在診察的最後給予她這樣的建議: 「不要著急,慢慢整理自己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當妳了解自己的狀況之後就會變得比較輕鬆,這麼一來與菜奈的感情也會更加親密.」 她有禮貌地向我道謝,接下來每兩週就會來診所一次. 雖然診所每次的診察時間都很短,但與優希見了幾次面之後,她終於能逐漸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了. 過了兩個月之後,優希在某天的診察中說道: 「昨天吃早餐的時候,菜奈玩得興起不肯吃飯.我警告她幾次依然不聽.我一把火上來,忍不住打了她.結果菜奈頂嘴:「我不要聽媽媽的話,我要當壞孩子.」於是我理智斷線,掐住她的脖子怒吼:「那妳乾脆去死好了!」 「菜奈說:「嗯,好!菜奈去死.菜奈已經不在了.」說完之後開始用頭砰砰砰地撞牆壁.我大聲怒吼:「給我停下來!」於是菜奈就面對著牆壁,一動也不動. 「屋子突然安靜下來. 「那個時候,我回憶起自己小學時第一次覺得想死的記憶. 「那是個寒冷的冬日,外面天色很暗.我被母親責罵後被趕出家門,至於為了什麼原因,我已經不記得了.我走下冰冷的水泥階梯,站在社區入口,聽到車站傳來平交道的警鈴.我雖然還是個孩子,心裡卻想著,從平交道的柵欄底下穿過去很容易,雖然可怕,但應該很快就能解脫⋯⋯ 「當我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菜奈不在而嚇了一大跳,開始到處尋找.菜奈走到大馬路上,就站在人行道的邊緣.我再次怒吼:「妳在幹嘛!給我回來!」菜奈什麼也話沒說,默默地跟在我身後⋯⋯」 優希說完之後低下頭來. 「原來發生了這種事啊,有找到她真是太好了.」我說道. 「醫生聽得很認真呢.」 「這樣嗎?」 「嗯,醫生很仔細地聽我說話.」 「⋯⋯」 「醫生,你沒有給我一堆建議,告訴我應該這麼做,應該那麼做.」 「我也不是不給建議⋯⋯給妳建議比較好嗎?」 「不,光是聽我說,我就很高興了. 「我在搬到這裡之前,曾經去找過市公所社會福利課的人商量了好幾次.他們雖然會聽我說,但是當我說到自己忍不住打了孩子,非常痛苦的時候,他們總是在最後建議我:「那你要不要暫時把孩子寄放在兒童諮商所?」我聽到這樣的建議反而更痛苦,覺得他們好像只是在公事公辦. 「他們好像在對我說,「即使妳不在,也會有人幫你養大孩子」⋯⋯讓我忍不住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在孩子身邊比較好. 「這讓我心想,自己繼續活在這個痛苦的世界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我就不再和社會福利課的人聯絡了.」 「我的存在感來自忍耐」 優希在虐待中成長.她自己不太說這件事,但是她的話語中,透露出下列這些片段. 「小學的時候,曾在家裡受傷骨折.」 「曾被罰跪在浴室冰冷的磁磚上好幾個小時,只要一哭就會被甩巴掌.」 「被母親打到流鼻血,還把頭按進浴缸裡,染紅了浴缸裡的熱水.然後一絲不掛地被趕出門.」 「即使發燒也必須洗澡,即使沒有食欲也必須吃飯.」 「在中學時曾突然半夜被挖起來說:「屋子髒了,給我掃一掃.」如果不打掃乾淨,就會被罵.」 人會主張自我,確認自己的存在. 譬如「肚子餓了」「想睡覺」「想要那個」⋯⋯這些就是自我主張.「母親」是人類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後,第一個認同孩子自我主張的人.當孩子餓得哇哇大哭時,母親就餵奶以滿足孩子.而孩子自己的主張獲得接納,就會產生「我是受到歡迎的,我可以待在這裡」的感覺.這樣的經驗不斷累積,就能建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與「真實感受」.但是在虐待中長大的孩子,因為長期封印了自我主張,所以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身邊沒有人認同自己,所以分辨不出自己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菜奈在被母親責罵時,曾說: 「嗯,沒關係,菜奈已經不在了.」 或是從優希口中,也曾突然說出質疑存在基礎的話: 「自己繼續活在這個痛苦的世界有什麼意義呢?」 「活著的感覺」就是這麼不安定. 任何人都曾自問「活著的意義」吧?但受虐兒(者)的自問,更日常、更迫切,也更冰冷. 受虐兒(者)確認自己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壓抑.自己「會忍耐嗎?」如果會忍耐就沒問題,自己就會是「存在」的.如果不會忍耐就不行,自己就「沒資格存在、不存在」. 「普通」的孩子透過滿足欲望,確認自己的存在.「受虐」的孩子則透過忍耐欲望,確認自己的存在. 這種反轉的存在感,將建立不同的心理系統.如果只有忍耐才能得到「存在」的「實際感受」,就無法產生「活著的喜悅」.因為只有在自己的欲望得到承認、獲得滿足時,人才會有喜悅的感覺. 優希在日後,有機會得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普通」存在感與「喜悅」感受嗎?她有充分的機會.因為優希還有一個會對母親說「我要當壞孩子!」的女兒菜奈.這個女兒正不斷地尋求與母親的連結、要求母親承認自己.這個女兒的存在,撼動了母親微薄的存在感.菜奈讓不曉得穩固存在感與生存喜悅的優希,有機會學習這點.這是除了子女之外,沒有其他人能做到的事情.為了幫助優希運用這個機會,必須暫時讓她談談自己.因為引導她談論痛苦的自己,了解自己長期以來在虐待與否定中建立的「存在感」,將幫助她做好準備,接收來自菜奈的訊息.﹝延伸閱讀﹞兩、三歲的孩子常說「我不要?」就是「寶寶叛逆期」來了!<媽界Google:媽咪說>iOS請按此>>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https://goo.gl/izSqB3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讀者淚推:一本讓自己改變並重獲自由的書!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專文導讀推薦!不僅父母愛著孩子,孩子也用他們的方式守護著父母.原來,情緒的陰影和黑洞中,有出於親緣關係裡深深的愛……拒絕上學的駿一說:「為了讓媽媽發現自己的痛苦,必須更過分才行……」罹患厭食症的理莎說:「媽媽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是外婆的……」因家暴離婚的優希說:「看見女兒臉上出現我所造成的瘀青,小時候對父母的恐懼全部回來了……」父母的生活模式,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精神科醫師揭開「親與子」驚人的真實面貌!讓做父母的感動:原來我是這樣深深被孩子愛著.讓做孩子的得救:儘管父母不完美,我卻不再為此受苦了!對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依靠的守護者,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冀望成為父母的助力.但如果他們連同父母的矛盾與痛苦一起承擔,就會在渴望自立與對家人的依戀間不斷拉扯,而形成繭居在家,拒絕上課或上班、吃不下飯、不自覺使用暴力、無法獲得存在感等等「心病」.本書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以書中觸動人心的諮商案例故事,精準解析親子關係的心理之謎,幫助每個「受傷的孩子」克服心病,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而「壞掉的大人」也能藉由讀懂孩子的心病,解決內心的矛盾,在人生的後半段重生.購買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