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啟菱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在學習、持續學習,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傳統的、填鴨的、強調成績競爭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未來.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啟發了,能樂在學習、持續學習,就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進而實踐理想.而這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童子賢強調,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他以己身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讓他自由探索、並適時給予指引和啟發,讓他樂於學習,而且延續至今.也因此,他很在乎孩子的童年.孩子還小時,他每晚都會唸故事、陪玩,甚至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關心孩子,但別過度焦慮但童子賢也提醒,家長要關心孩子,卻別過度焦慮.「我鼓勵大家放輕鬆,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老實講,差一個學校、兩個學校,也沒有嚴重到什麼地步.不要逼小孩,別讓孩子對學習有挫折感.」童子賢長年支持藝文公益和社會議題,日前獲<遠見雜誌>的「君子企業家獎」.童子賢獲獎時謙稱,不敢以「君子企業家」自居,而是以此做為鞭策與砥礪.他期許自己,為更加公義、包容、尊重的環境而努力,打造更能分享、和諧、進步的社會. 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重新定義、思考人的價值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台灣的教育也很考試導向,我看到太多名校畢業的人,說他們恨透了中學時期,充滿痛苦.可是當你面對國際競爭的時候,這些考試的能力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你只是在2300萬人中廝殺得很激烈而已.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讀書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興趣,硬被爸媽逼著去念,學校教的也無聊,所以畢業就停止學習. 學校應該教會孩子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教育不該是死板的知識填鴨.我用資訊產品來比喻,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個CPU、某個手機的事情,那恐怕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才會被寫進教科書.想想看:你願意用四、五年前的手機嗎?等到你教會這個學生,他畢業、服兵役、出社會,可能又過了五、六年了.等到他想運用當初課堂上學會的東西做手機,已經有十年落差了.但也不用太恐慌.學校教會你基礎,進入產業之後,自己持續再學習,有時學習甚至是沒有方向的.比方說,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CPU,要看AMD跟Intel如何不斷競爭;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手機,根本沒有教科書會教你,而是你去體會消費者需求:更大的螢幕、更高的解析度、更強的運算能力等等,大家不斷腦力激盪.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並且啟發孩子對某個專業領域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遇到需要、遇到有興趣的,就自我學習.台灣現在面對國際競爭很恐慌,但我還是要建議爸爸媽媽們:放輕鬆,讓孩子快樂學習,孩子有快樂的感覺,才有可能持續學習. Q:現代父母普遍工作忙碌,如何兼顧家庭教育?你的經驗是?A:現在社會因為專業分工,也許爸爸媽媽整天要上班、加班,比較難像我小時候.我自己的方法是,盡量做.我在兩個孩子幼兒園、小學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講三、五個故事給他們聽,一直到小學畢業都還常講.除了陪著他們講故事之外,也玩遊戲.他們還小時,我白天只要得了空,就會跑去看他們上課,隔著窗戶偷看,有時也跟老師聊聊天.小孩如果發現我在偷看,都很高興.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我的小孩都沒讀太特殊的學校,就念社區的國小、國中.現在長大了,都在國外讀研究所,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安排,因為朋友就在住家附近.媒體很多時候報導我有這個房子、有那個房子,是錯誤的.我26、27年來沒有搬過家,一直住在當初的公寓.所以孩子的朋友也一直都在附近,很好揪,回國就一戶一戶去串門子.我也沒要他們特別讀什麼,他們都自己選,學人文領域.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至於學校教育,我要建議:第一,台灣的家長,要尊重跟重視技職教育,不要排斥;第二,不要太填鴨、太跟隨考試的腳步.大家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不但計較孩子,還計較學校跟老師.我女兒國中的家長會時,我聽到很多家長發言,說功課不夠多、孩子不像隔壁班成績進步.我聽了嚇一跳,小孩已經睡不飽了,還要怎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台灣的教育裡,「傳道」超過90%,下課了還要去補習、反覆考試.孩子的時間被塞滿,沒有空玩音樂、沒有時間運動、沒有時間做maker、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也沒有時間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功課都做不完了,錯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機會跟親子共處的時光.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找出生存之道台灣的小孩學習期間還滿可憐的.想一想,如果學習過程充滿痛苦、壓迫感,你就會視學習為苦差事.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感覺,等到出社會,沒有老師逼,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需要吸收知識的時候,孩子會秉持著比較快樂的心態學習.學習,才能適應變遷,進而在這個變遷裡面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發展的空間,找出實現理想的方向. 快樂童年為什麼這麼重要?童子賢很幸運有彌足珍貴、值得回憶的童年.從長輩身上看到的生活態度,到知識的啟發、啟迪,對他都很重要.童子賢說,他小時候,大人在忙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滿山遍野去玩,常常天亮跑出去,天黑才回來.童子賢也常躲起來看漫畫、玩尪仔標.或是大家弄一個鐵線圈,滿街滾鐵輪,看誰比較厲害,那時可以推5分鐘、10分鐘不倒下來,所以運動量很充足,為了讓它不倒下來,要一直跑,又運動又做maker.但大人也不是不管.童子賢的父親很善於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比如說,晚上騎機車載小孩出門,看到星星很美,就停下來,大家坐在馬路邊、草地上看星星,教孩子認北斗七星.有次下雨,父親就在屋簷下跟童子賢說,閃電跟打雷是什麼.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他也帶孩子去別人家看電視.因為父親會日文,家裡也訂了日文雜誌. 童子賢家裡開鐘錶行,放學回家後隨時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他很喜歡這樣.放暑假的時候,爸爸有時下午會帶小孩到河邊去玩,不只教游泳,還教遇到危急的時候怎麼水母漂、有人溺水要用竹竿或衣物去拉對方等等.因為爸爸是義勇消防隊的小隊長,有救災專業,童子賢也津津有味的聽爸爸講這樣的專業知識跟技能.童子賢還曾打工包檳榔、拔花生、採西瓜.西瓜採收前要守在西瓜田,免得別人來偷.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夏天很熱,但睡在沙上很涼快,大家挖沙坑、燒篝火,遠遠看,火光淡淡的,很美.就算上了國中,童子賢也沒補習,學校也沒太多模擬考,音樂課、體育課照上.聯考前,他還代表農業組織「四健會」來台北開年會.他自己搭火車、轉車,花了12小時到台北,台北親戚看到他說:「哇,要聯考了你還來!」他當時也沒特別感覺,不管是種菜、音樂課、體育課,做什麼都興高采烈. 後來童子賢回頭看,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學校課本以外的學習.他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兒時的自由開放,讓他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即使從學校畢業了,還是樂在看書、樂在學習新的知識. 延伸閱讀:1.德國:「跟我玩!不要一直滑手機」七歲孩童上街抗議低頭族父母2.國小學童要培養的是學習的熱情與能力,為了進步一兩分,讓孩子拼命的寫評量,只會扼殺他的學習動力3.不體罰要怎麼教?小學老師:上課一半時間在管秩序,想學習的小孩只好去補習班?4.父母該有的新觀念:收起抗菌小道具!別讓我們在無形中阻礙了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5.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才能真正做好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