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唯一的剩餘價值乃是感情上的價值:重要的是責任感,能照顧另一個人,感覺被需要,尤其是在下一代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再次為人.(Hurrelmam,1988)▪▫▪▫▪▫▪▫▪▫▪▫▪▫▪▫▪▫▪▫▪▫▪▫▪▫▪▫▪▫▪▫▪▫▪▫在前工業社會,生養孩子主要是經濟上的考量,會幫忙做家事、下田及繼承家族財產,直至20世紀末葉,工業化的影響擁有小孩在經濟上的好處逐漸消失,「孩子不再是上天的祝福,而是負擔」(Bolte,1080:66).直至近代,生孩子絕非是物質上的利益,而是綜合各種情感的考量.擁有自己孩子是不少成年男女的心願之一,而此「心理上的效益」牽涉到希望自身變得有意義、有根及更快樂等,孩子讓你有了歸屬;使你在糾結混亂的自由狀態中逃離.尤其在高度工業化社會裡,兒童所代表的正好是反面,是生命「自然的」一面;陪伴孩子幫助人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天賦,表達在高科技生活中深感失落的一些需求:耐心與平穩、關心且敏感、情感豐富、開放與親密感.除了在孩子身上,你在哪裡能找到如此豐沛的生命力與歡樂?相信無論你是否為人父母,在你厭世沮喪之時,社群網站隨手一滑孩童的影像,總讓你不禁會一笑;孩童保有最純淨無邪的一面,在他們身上嗅不出任何世俗的腐敗味,再剛硬的大人碰到軟綿綿的童言童語,不自覺也融化了身心.換個角度來看,在我們認知中父母養育了孩子的同時,孩子不也是造就了父母,體現了關於父母的理想.如齊涅克研究社會化所指:當生命的客觀基礎愈是脆弱時,在兩代之間的關係「想像」就愈形重要,大人將兒童與青少年視為「未能實現與烏托邦夢想的放映螢幕」.你是否投射了自己的未竟事務在孩子身上?小小的影子灌注了多少你的遺憾之彌補?找個時間,或許可以好好的做個細數.孩子是意義與自我的經驗,是與你分離卻又密不可分的個體;身為父母的你扛起照料下一代的職責的同時,不妨思考孩子對你的存在價值?#此文參閱<<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第四章對孩子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