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醫師:高雄張榮州婦產專科試管嬰兒中心張榮州醫師(前高雄長庚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主任) 月經不規則、狂冒青春痘、體毛變多,甚至體重莫名其妙的往上飆,整整胖了一圈,你也有這些症狀嗎?小心,這可能就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上身!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被稱為不孕症的頭號殺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會莫名的肥胖,像是藝人胡瓜的女兒小禎,體重在半年內直線飆升,暴肥近20公斤,後來才知道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高雄張榮州婦產專科試管嬰兒中心張榮州醫師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透過超音波或血液檢查出,通常罹患這種疾病的女生,除了有上述的症狀出現,最嚴重還會導致不孕,而且這種疾病並非只會落在高齡熟女,在張榮州醫師的病患中,最年輕的年僅17歲!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為何會導致不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導致女生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腦下垂體和腎上腺分泌異常,產生過多的男性荷爾蒙時,就容易影響月經週期和排卵,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生.常見的症狀像是月經週期不規則、因男性荷爾蒙過多而導致的多毛、禿頭、臉上青春痘和痤瘡增加、肥胖、成年型的糖尿病等,且容易發生在15歲到45歲的女性身上. 張榮州醫師表示,如果女生有以下幾種情況,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機率較高: 肥胖(BMI值>=27)女性,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雌激素,使大腦受到混淆,越肥胖干擾卵巢荷爾蒙分泌的也越高.年輕女孩若有陰毛早熟、性早熟疾病史者,較易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因家族遺傳或基因突變.母親如果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兒在基因上也較容易罹患此病.長期暴露在塑化劑或其他會干擾內分泌的環境中,也會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可以吃藥就改善?儘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不孕症的原因之一,在治療上並不是很困難.張榮州醫師指出,在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時,會先針對患者目前是否有懷孕的計畫以及症狀的輕重來決定療程.一般來說,如果患者的症狀較輕微,且目前沒有懷孕的計畫,就可以先吃黃體素或口服避孕藥來治療.由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分泌過多的男性荷爾蒙,使月經週期混亂,或是出現多毛、臉部痤瘡等男性象徵,症狀輕微者可短期服用藥物去改善.對於想懷孕的輕度症狀患者,張榮州醫師則會先建議減重,使其荷爾蒙維持在正常的狀態,再於月經來臨的第三到第七天,適度口服排卵藥,也能有效的改善多囊性卵巢的症狀. 排卵藥/排卵針 越多越有效?是不是只要服用藥物,就能有效治癒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呢?張榮州醫師表示,患者在口服避孕藥/排卵藥後,恢復排卵和月經週期的成功率可達七成,不過有些症狀較嚴重的病患,在服用半年以上仍無法改善,這時就會施打排卵針,來刺激排卵增加受孕率. 但他也提醒,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患施打排卵針,雖然可以刺激排卵,卻也容易造成卵巢過度刺激症侯群,導致腹水、下腹疼痛的情況發生;而且排卵藥或施打排卵針,只是協助病患排卵,並不代表就一定能懷孕. 許多患者在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時候,都希望只吃排卵藥或打排卵針就可以懷孕,張榮州醫師強調,雖然口服排卵藥或打排卵針可以促進排卵,恢復規律的月經週期,卻也容易讓子宮內膜變薄,影響胚胎的著床率,導致懷孕的成功率剩不到一半,這也是為何他會建議病患服用排卵藥或打排卵針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年. 人工生殖受孕 為何總是流產?網路上有許多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媽媽詢問,明明有做人工生殖,為什麼還是流產?張榮州醫師解釋,由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卵子較不成熟,即便幸運與精子結合形成胚胎,也會是較脆弱的胚胎,染色體發生異常的機率較高,流產率比起一般人相對增加,這也是為什麼部分多囊性卵巢患者,做了人工生殖卻還是失敗的原因.如果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想透過試管嬰兒受孕,他建議可以進行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PGS),在人工生殖的胚胎植入母體前,先進行染色體基因篩檢,篩選出正常的胚胎植入,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延伸閱讀:3分鐘搞懂什麼是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PGS) 由於PGT-A可以事先篩選掉先天異常的胚胎,減低染色體異常發生機率,提高胚胎成功著床的機率.根據統計,有做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PGS)的媽媽,在臨床上的受孕成功率可達到63%,流產率可降低至2%,特別是35歲到40歲的熟女,進行PGT-A而懷孕的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但張榮州醫師也強調,如果媽咪透過PGT-A成功懷孕的話,仍然需要做產檢!雖然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可以協助淘汰先天異常的胚胎,但植入母體後,胚胎在生長的過程中,仍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只有透過定期的產檢,像是進行傳統羊水檢查,再搭配探針數較多、解析度較高的SNP羊水晶片,仔細檢查每一條染色體,才能降低胎兒異常的風險,順利生下健康的小孩!張榮州小檔案現任張榮州婦產專科試管嬰兒中心院長經歷高雄長庚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超音波醫學會理事長庚大學醫學院婦產部助理教授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高雄長庚醫學中心產科主任 更多孕前孕期檢測&知識請至﹝訊聯基因數位﹞本文由訊聯基因數位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