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澤上小學之後,我與老婆逐步地一件件把屬於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像洗便當盒.放在水槽的便當盒上星期五,放學回到家後,澤澤把便當拿了出來放在水槽裡.我看到了先問:「你現在要洗了嗎?」澤澤搖搖頭:「還沒有.」我再問:「那你什麼時候要洗?」澤澤離開廚房說:「不知道.」一句「不知道」...便當盒就從星期五晚上,放到星期天的晚上. 在這中間,我們即使看在眼裡,心裡很癢,甚至會有想罵人與碎念的衝動,但都忍住.只有偶而提醒他:「便當還沒洗喔.」或是「請問你什麼時候要洗便當盒啊?」當然~澤澤一點都不想碰.我很願意讓孩子依賴,但屬於孩子的責任,還是要劃分清楚.該讓孩子做的就一定要讓他做,並且要堅持到底. 孩子的責任強褓中的孩子,爸媽理所當然處理要幫他處理所有的事情.而當孩子越來越大,能力也逐漸變強之際,一定要把屬於孩子的責任,堅定的還給孩子本身,培養孩子對自我負責的能力.讓孩子可以從家庭的教養當中,生成遵守規矩的自覺,以及擁有自律的觀念.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開始,像是玩了玩具,學會收拾;弄髒地板,練習擦拭..等,再逐步發展到自我紀律的養成,像寫功課、上學準時與做家事等.特別是家中事務的參與,一定要循序漸進的給予.規定孩子先從自己的事情做起,再逐步地衍伸到共同家事的分配與討論.每天都要洗的便當盒,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接受不做的後果星期天的晚餐後,到了平時該裝便當的時刻,我走到廚房的水槽邊,拿起便當盒,用乾紙巾簡單的擦拭了一下,再走回餐桌,擺出準備幫澤澤裝便當的動作.「爸爸,你幫我洗囉?」澤澤看到了,問我.「沒有啊.」我搖搖頭.「那你怎麼已經要裝了?」澤澤一臉疑惑.「因為現在本來就是帶便當的時間啊,你不洗,那就直接這樣裝囉.」我一派輕鬆樣,做出要夾菜到盒中的樣子.「不要啦,我現在洗.」澤澤很快的從我手中拿走便當盒.「喔,拿去洗吧.」 如果該讓孩子做的事情,他不想做.最好的做法,不是罵他、唸他,而是確保在安全與健康之下,讓他接受不做的後果.並且說出就要做到喔.假使我們說出的這個後果,對孩子是沒有用的話,當然要換別的方法囉.陪伴孩子經歷每一個狀況,一次又一次的模索與瞭解孩子的個性,我們可以找到他在意的事情與感受是什麼,然後隨之變通.假使孩子不在意吃髒便當,卻很在意沒有吃飽,我們可以拿個小的便當盒,跟他說:「因為你的便當沒有洗,所以媽媽用我的小便當盒給你明天帶去.所以~飯量會很少喔.你應該吃不飽.等到你願意洗你的便當盒時,再換回來吧.」孩子的個性百百種,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在意的後果. 教養的彈性堅持要求孩子遵守規範固然重要,但「家」不是軍隊,家是以情感為中心,緊緊聯繫著所有人的地方.如果在親子教養的每件事情之上,都有如軍令一般的說一不二,堅守紀律,那「情」字何在呢?家,是個談情的地方.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沒有立即把便當裝起來,而是刻意把沒洗的便當盒拿到他面前,並且拖些時間,就是給澤澤最後的提醒.假使我在澤澤沒注意的時候,很快的把飯菜裝好,等於是告訴孩子沒有商量的餘地,而直接製造衝突了.「爸爸,你可不可以幫我洗湯匙就好?」正在洗便當盒的澤澤問.「好啊,今天幫你洗,明天還是要自己洗喔.」「耶!!爸爸對我最好了.」澤澤開心地大叫. 教養之中給予彈性,在我們的堅持下,孩子已經負起責任時,我們可以幫他一點點或給些寬容,並不會形成溺愛,只會有被疼愛的感動.特別是親子之間的親暱舉動,不管是被責罵後的擁抱、被處罰後的關心.甚至是自理生活起居的瑣事,像穿衣服、睡覺、吃飯等,雖然早就已經會了,但偶爾撒嬌著想要我們幫他或陪他,用不著以獨立之名來拒絕,被他們依賴一下又何仿呢!享受著孩子在我們身旁的美好吧. 本文由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