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這幾年越來越多爸媽會問我:「孩子進入小學前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然後接著詢問除了學簡單的認字寫字之外,是否要讓孩子學習外語、才藝課程或參加哪些活動?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必須根據孩子的特質及興趣來做選擇,不過在幫孩子安排各種不同的行程之前,有兩點很重要:第一,一定要讓孩子動得夠、玩得夠;第二,要養成規律性及擁有符合年齡的生活自理能力. 進入小學後由於生活方式與學校作息都和以往不盡相同,加上又有不少作業及考試,若上述兩點缺乏或不足,孩子和爸媽的身心可能會倍感壓力,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導致親子關係逐漸緊張.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若缺乏上述兩大重點可能會有哪些影響:一、「動不夠、玩不夠」的影響1通常會讓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不夠全面,肌肉力量及動作協調較弱,使得各項反應較差,遇到事情沒辦法先預想計畫該怎麼做,常會顯得不知所措或要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才行.2需要專注學習的時候經常感到力不從心或無法好好專心.3活動量若沒有滿足,孩子就會想要到處活動或靜不下來.4從小接受來自環境的感覺刺激不足,在感覺調節與處理的能力較弱,便容易覺得不安、焦慮、沒耐心,可能會出現睡眠問題、自我刺激行為,如咬指甲、吸手指、抓身體等狀況,以上情形都是爸媽困擾的來源,孩子也可能隨之產生情緒與行為的問題. 二、未養成規律性及擁有自理能力的影響1作息要都能按照家中安排的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更加深刻,也能從一次一次的練習中覺察時間的流逝與自己的動作速度該如何搭配以完成該做的事情,因為不少這樣的孩子進入小學後無法即時完成作業,拖拖拉拉弄到很晚才就寢,早上起床後精神不佳,影響了一整天的學習.2有許多家庭為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起衝突,上了小學後孩子從起床到出門,從放學回家到睡覺的所有日常動作(吃飯、盥洗、整理書包、穿脫衣鞋等),若仍要爸媽頻頻提醒且動作不夠迅速俐落或忘東忘西,大人小孩都在趕時間上班上學的狀況下就可能會讓彼此心情不愉快,有的爸媽為了省時間直接出手幫忙,孩子練習的機會又減少,所以隨著年齡增長,始終未能好好自理. 每年五六月,我就會收到一些幼兒園的邀請,到校替大班要升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做簡單的篩檢,看看他們的生理、認知發展、社交能力和專注力是否具備小一年齡的平均水準,若有需要加強之處就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加緊腳步訓練跟上.一般來說,大約會有10%的孩子要到醫療院所接受專業人士的協助,其他孩子則是透過學校老師和家長多加練習即可. 其實,根據發展里程碑,只要一開始分解步驟好好地教導後給予機會多多練習,學齡前的孩子在食衣住行各方面能做到的事情比我們預想的要多,而且在家事的部分也能成為爸媽的得力助手.有些爸媽認為孩子未必需要自己做所有的事,大人協助快又省時,孩子專心讀書學習就好,但事實上,放手讓他們做家事、強化生活自理能力,可有效地訓練計畫能力,不僅是動作協調順序,遇事的應變能力也會比較好,因為這些日常的種種都是感覺統合的刺激來源,例如:曬衣服、擦桌子、掃拖地可訓練肩膀近端肌肉,寫字就不易手痠喊累;移動家具、拿垃圾、收拾玩具與房間可加強肌肉關節感覺、增加手眼協調,從中建立做家事與自理是自己該做的事,絕非爸媽或其他人的責任,所以不是「幫忙」的立場,而是全家人要一起維護家庭並且必須按時做好分內的事,才不會慌張急促、亂了手腳耽誤時間.不論是否進入小學,孩子成長的過程一定要讓他們有足夠的運動,及早養成規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如此一來便打下了未來可以盡情探索世界的身心基礎,真的是一舉數得. 升小一孩子六大能力簡易評估註:幫大班要升小一的孩子做簡單的篩檢,並提供各面向中的能力給家長參考.一、粗大動作1雙腳可同時跳過30公分高的繩子2可跳繩3下,慢慢地跳也算3跑跳步可以維持平衡4可以雙手接住直徑約10公分的球二、精細動作1能剪下邊長5公分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半徑3公分的圓形2手指可從筆的末端逐漸移到筆尖3可在長15公分,寬0.5公分的線條內著色,至少塗滿3/4且不超過線外兩次4可以把紙摺好放入信封5用直線連接兩點且不會偏離直線0.5公分三、認知發展1正確背出1到1002可正確區分身體左右、上下、前後3會看指針的時鐘報時4可仿寫10個簡單的中文字及自己的名字5看到順序圖卡可以正確排序並說完整故事6會簡單的加減法四、社會人際1可以把大人交代的簡單事情做好2會描述自己的情緒,至少正確使用兩種形容詞3可參與由別的兒童帶領的,有組織性之團體遊戲4可理解他人的感受5可分組和其他同學一起完成任務五、生活自理1會用筷子.用湯匙舀湯等流質液體很少灑出2示範後會自己綁鞋帶3不用提示就自己完成所有盥洗(刷牙、漱口、洗臉、洗手、洗澡)4自己獨力穿脫衣褲鞋襪5會自己把屁股擦乾淨六、專注力小一學生的一般專注力(在課堂中坐好不離席、不和他人交談)是30分鐘;高度專注力(認真學習聽講、做指定事情或作業)是6-10分鐘;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大約15-20分鐘. 為什麼需要瞭解這些部分呢?往往孩子們所遇到的狀況都是由於入學前的預備不足所致,若能在開學之前就先發現並加強,就不用等到問題出現才邊適應邊補足,也能減少許多辛苦和負面經驗.一般認為七歲前是身心發展與感覺統合的黃金期,順便可以檢視孩子的成長狀況,而且這些能力也跟生活息息相關,像是粗大動作中的協調、肌肉力量與平衡就影響了體育表現;精細動作更不用說,舉凡抄寫黑板及作業、藝能科都很需要小肌肉力量、手眼搭配的能力;認知及語言方面和學業理解、人際關係處理有關;自我照顧技巧與專注力也是老師及家長特別關注的部分. 此外,關於專注力的時間長短,若不了解孩子的發展,可能會高估他們而過度要求(比如說要求他們專心一小時不能走動或是作業完全寫完才能出房間或玩玩具等).相較於過去,現在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較早,使用頻率又高,多多少少讓專注程度下降,並非建議家長順其自然,而是瞭解能力之後對他們做出合理的期待和訓練.如果爸媽純粹認為孩子年紀到了,很多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或默認幼兒園老師應該會教,沒有多做什麼預備便直接進入小學的話,孩子就可能或多或少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因為小學的作息、課業難度、各種要求都和幼兒園相差很多,加上班上同學較多,老師可能無法有太多時間等待或一對一指導,往往只是幾個小能力沒跟上,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與自信. 上面幾個項目都屬於基本要求,意思就是若連這些都無法做到,表示真的相差太多,只要成長環境的刺激適度下正常發展的孩子,其能力都遠比檢測項目好.重點還是希望爸媽能夠先知道他們的發展水平,才不會「過猶不及」地誤會孩子的能力,以為他們態度不好而達不到要求,或年紀太小還不需要自己來.事實上,人的潛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爸媽只要多做點功課,幫助孩子做好更多預備,給予耐心地等待、教導和不斷地練習,他們就能按照特質開心地成長變化. <有感.教養:黃老斯讓爸媽秒懂小孩內心小劇場,親子關係中雙贏>為什麼我的小孩總是講不聽?為什麼反而我成了自責又受挫的爸媽?別讓「愛」成了誤解,更別讓無知的教養毀了小孩.讓擁有10年以上實際輔導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黃老斯,溫柔帶領爸媽一起走入小孩的內心世界,從專業角度讀懂行為背後的原因,運用雙贏小技巧,輕鬆化解教養難題.讓爸媽和小孩從「互相接招的對戰關係」,變成「默契十足的最強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