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溜滑梯」是每個孩子的最愛也是晴亞的最愛,每次到了設有大型溜滑梯的公園,總能看見她臉上那欣喜若狂的表情.晴亞是個4歲的活潑小女孩,在公園裡總是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個性活潑的她也喜歡交朋友.看著蹦蹦跳跳的晴亞開心地和公園裡的小朋友們遊戲奔跑,爸媽也被眼前歡樂的氣氛感染了.晴亞像小蝴蝶一樣飛來飛去,偶爾會飛到爸媽的身旁邀請他們不要滑手機陪她一起玩,但爸媽只是「嗯,等一下」就打發了這隻開心的小蝴蝶. 溜滑梯設施旁圍了很多大人與小孩,小朋友們都懂得互相禮讓排隊等候,晴亞也不例外,就這樣和大家輪流玩了一整個下午.不過歡樂的時光過得總是特別快,一晃眼就到了各自回家的道別時刻.每當這個時候總會有些孩子和晴亞一樣很捨不得回家,一再表示還想留下來繼續玩.因為正在排隊的晴亞是下一個順位,而且也還沒有和朋友們道別.「爸媽今天不是有答應我,還說要陪我玩嗎?」晴亞很委屈地為自己抱不平,也試圖爭取原本說好的事.不過爸媽考量到天色已暗,且回家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因此並不想回應晴亞的要求,也沒有多停留的打算. 在告訴晴亞要收心回家了之後,爸媽就牽著晴亞的手往公園的出口方向離去,晴亞和爸爸拉扯著也執意往反方向走,媽媽見狀開始數落晴亞很不聽話也試著拉回晴亞.越來越生氣的爸爸忍不住對著晴亞喊:「我數到3!給我回家!1、2、3!」晴亞一聽到「數到3」就更焦慮,反應也變得激動,哭著要爸爸不要再數也拒絕馬上回家.這下子惹得爸爸更生氣,於是抱起哭得很傷心的晴亞離開,並大聲地斥責她的無理取鬧.晴亞傷心的哭聲隨著爸媽帶著她離開也越來越遠,越來越小聲,原本快樂的親子時光就這樣卻被不愉快的傷心回憶覆蓋了. 故事中的爸媽一定覺得是……平時工作忙碌,假日特地安排活動想讓孩子開心地玩,玩了一下午的時間了,是該回家了,怎麼每次都玩不夠也不想回家,這孩子真固執;個性也很倔強,在公共場所大哭大叫弄得全部的人都在看我們,好像我們在虐待她似的,這樣無禮的行為不馬上教育怎麼行,難道要順從她繼續留下來嗎?這樣一來不就把孩子寵到無法無天了嗎? 其實孩子只是……我只是有點捨不得玩伴也知道要回家了,可是我排隊排了很久,下一個就輪到我玩溜滑梯,為什麼不讓我玩最後一次?我也還沒和剛認識的朋友說再見,爸媽本來就有答應我要陪我玩,為什麼後來又變了,我不喜歡爸媽每一次都用數到3的方式要我馬上聽話,我不喜歡也討厭數到3.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質大於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專注陪伴現代的生活凡事講求快與效率,每天在這樣的步調中很難把自己抽離也忘了慢慢享受生活,很多時候常處在被時間壓迫的情緒還不自知,所以在這樣的生活作息裡很容易用趕進度的步調過日子,想要掌控好時間卻反過來被時間控制了.的確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生活中很難享受「慢」生活,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生活品質變得更有意義就是爸媽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了.許多爸媽都會告訴我,自己都有陪伴與關心孩子,可是似乎沒有用.爸媽您知道嗎,陪伴並不像字面上那麼簡單只有陪伴,以下四種高風險的陪伴方式,不知道爸媽們是屬於下列哪一種呢? ﹝四種高風險陪伴方式﹞一、人在心不在:情感無法連結的陪伴雖然整天在孩子的身邊,互動卻是少得可憐,像是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親密陌生人,連完整的對話都不超過十句.工作繁忙的現代生活讓爸媽恨不得可以多幾個分身來完成做不完的事,即便如此,再忙碌也要抽出時間「用心」陪伴孩子,創造屬於彼此的親子時光. 二、命令式關懷與對話:無意義的陪伴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讓孩子配合生活作息,關心照顧孩子的食衣住行,卻忽略孩子對愛的需求與渴望專注的陪伴,即使有互動也像是無法融化的冰那樣的冷,孩子熱情地邀請爸媽參與他/她的小小世界,得到的回應卻只有淡淡的「嗯」、「好」、「我知道了」. 三、說話不算數用其它來敷衍了事:無法建立信任感的陪伴答應孩子的事因故無法履行,卻忘了先同理孩子失落的心,還反過來責怪孩子不能體諒大人的無奈而輕易帶過或是敷衍了事,其實那是爸媽因為自責卻不知如何處理一時轉換不過來的情緒而變成了對孩子的責罵,也讓陪伴淪為一種不得不做的壓力與焦慮. 四、不允許逆向被安排好的人生:令人想逃離的窒息親子關係競爭激烈的學習比較環境,爸媽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心給的不夠多不夠好而強塞的作息,連孩子唯一可休息的時間也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的接力活動,孩子其實吃不消,只是盡力地配合不讓爸媽難過,但爸媽可曾想過順從安排的孩子內心真的快樂嗎?長期用安排各種課業加強活動取代親子陪伴也等於不容許孩子失敗,只能順從,孩子可能因此無法感受被認同也找不到自我價值. 忙碌可以調整,讓親子生活更加精采太多資訊與太過焦急反而模糊了溝通的重點,爸媽可以調整各自的忙碌,但別因為效率而快轉了親子時光也賠掉了親子關係.陪伴其實不難,專注就好.少了情感的溝通,孩子將無法學習如何與人互動更不知道如何表達情感.「專注陪伴」可以在任何時候與任何地點,形式當然也不受任何限制.生活可以安排,哪怕只有短短的30、15分鐘,只要爸媽願意暫時放下智慧型手機或手邊的工作,專注地陪伴與傾聽,你將會發現孩子帶給我們的可能更多、更豐富而且超乎我們想像. 數到3又如何?不要剝奪孩子學習與表達的機會我們很常聽到這句經典教養名言︰「數到3,你給我⋯⋯不然我就⋯⋯」在數到3的後面只要承接上任何指令,都能讓孩子瞬間崩潰大哭,堪稱是史上最恐怖的親子對話,也是每個人從小被嚇到大的童年回憶.只是曾經是孩子的我們,為什麼在身為爸媽後卻還是繼續用恐嚇威脅的方式在教育我們的孩子呢?在從事教學的這些年,我從未對孩子說過這句話,不是因為我沒有情緒,而是我很清楚,短短的那幾個字,並不會帶給孩子任何益處,反而讓孩子失去很多思考判斷的能力,也增加孩子的焦慮與壓力.短短幾個字所隱藏的傷殺力,將會在未來的成長路上一一顯現放大的,而父母卻總是認為那一定是孩子的問題.「數到3」是個對孩子有偏見的可怕魔咒,這句話代表著孩子不被你同理、不被允許有自由思考的空間、不能表達真正的想法、不認同有任何情緒與感受、沒有給予支持的環境.當孩子被偏見壓得快不能呼吸時,只有生氣與哭泣可以讓孩子的焦慮暫時得以緩解,但卻再次被父母否決.試想這樣沒有可以溝通的親子空間,有多少孩子可以默默承受? 當孩子有任何行為問題發生時,不是將責任丟給孩子,要他們立刻聽話就好.爸媽越急孩子就越會反抗,爸媽該了解的是孩子的困難在哪裡,協助孩子找出來並幫助他們處理這些壓力,如同故事中的晴亞爸媽失約在先,卻將這一切的結果怪罪在晴亞身上,因為爸媽從不傾聽,孩子在沒有任何親情與同理的支持環境裡,如何學習自我管理能力呢? 請引導孩子說出感受與想法,請先不要否定或是批判,同理和傾聽可以協助孩子減輕焦慮與恐懼並勇敢表達,練習思考與調適的能力,這些都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放著孩子長大就會明白的道理.我也曾經遇過爸媽仍舊改不掉「數到3」的可怕魔咒又陷在自責裡懊惱,我鼓勵爸媽如果真的一定要數數,也請用累加的方式吧!孩子都喜歡積少成多的成就滿足感,在回家前請先設定至少3至5次的提醒,預告孩子該離開的時間並藉此讓孩子了解時間的規劃和掌握結束的時間,慢慢地經由每次的練習將自我管理的機會交給孩子練習. 可以在出門前先做好練習與心理準備,詢問孩子要達成多少關卡或任務(即數字),假設孩子說30,那麼就在預定回家的時間內一一完成孩子玩過的項目去累積,若超過預定的離開時間卻未完成孩子設定的關卡,就和孩子約定剩餘未完成的關卡可以留至下次,這樣一來孩子不會將專注放在要回家了不能再玩了,而是在回家前他又多玩了幾項設施或遊戲,讓孩子轉個方向思考「回家」並不是被剝奪玩的權利.即便如此,仍然要讓孩子了解其規範,最好能明確地告訴孩子不正確該修正之處並給予值得鼓勵的實質肯定.生活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極需要爸媽耐心支持與長時間的陪伴引導,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學習與人的互動,這也是幫助他們在認知、判斷,理解等各項能力穩定成長的重要關鍵哦! <微慢式教養:「慢」下來,爸媽才能理解孩子,也能在「慢」裡找到自己>世界愈快,生活越忙,內心越急……親子教養越要學會「慢」下來「快」並不能提早到達終點,反而讓親子之間失去更多,改變一個想法、透過一個轉念,和孩子感受成長路上每一個「慢」的過程,你會發現──就算慢慢來結果也很好,甚至更好擁有媽媽和幼兒園老師雙重身份的微微老師,透過「微慢式教養」,帶領爸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所發出的訊息,學習調整方式去理解孩子,協助孩子說出心裡的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唯有「慢」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