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兒童每天只有不到4小時的閒暇時間裡,有3小時花在媒體上,包括平均講手機的時間近9分鐘;上網約47分鐘,電玩約49分鐘,看電視70分鐘,但看書的時間則只有每天不到6分鐘.這也間接造成孩子的「不知道怎麼玩」、「沒有時間玩」,使這一代的孩子從主動的探索者,變成了被動的接收者. Story教養小故事亮亮是小小電視迷,從小只要有人打開電視,亮亮就會坐在電視前看得目不轉睛,不管是卡通也好、綜藝節目也好,樣樣來者不拒.亮亮的媽媽忙著做家事、煮飯時,就打開電視讓亮亮看,媽媽省事,小孩開心,一舉兩得.但是,最近亮亮的媽媽聽說「看電視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擔心自己會不會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呢? 電視關機、腦袋開機 知名的腦科學專家洪蘭博士,家裡就沒有電視.專攻認知神經學的她,深知電視快速跳躍的畫面、閃爍的絢麗色彩容易凍結孩子的思考能力,所以寧願把孩子帶在身邊看她做菜,也不想讓電視陪孩子長大. 洪蘭教授更提到:從實驗中知道,如果兩分鐘內有十次以上剪接、忽遠忽近的畫面,你的大腦會「overload(超載)」,甚至「過勞」.本來想放鬆才看電視,沒想到愈看愈累,最後變成耽溺沙發上的馬鈴薯(couchpotato).如果以兒童福利聯盟提供的調查數字來算,如果不看電視,每週我們的孩子就能空出17.5小時來從事不同的娛樂方式,這17.5小時的時間如果用於親子互動,比如說可以用來親子共讀、親子共同DIY、親子運動⋯⋯就能大大提升親子關係的品質! 根據以往的調查研究發現,電視兒童不僅易有近視、肥胖、心臟病、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長大後出現物質濫用、未婚懷孕、暴力犯罪的風險也會增加,也有人指出看電視的孩子容易變壞是因為受到電視節目的影響.而且常看電視節目的孩子也會因為視聽的享受,降低對大腦前額葉的刺激,導致情緒控制力不佳,形成過動的症狀. 但在現在這個社會,哪個孩子不看電視?看電視對孩子們來說,同時也增加了和同學之間的話題,你可以禁止自己的孩子看電視,卻無法禁止別人的孩子看電視.孩子也會好奇,為什麼他們都有看過那些電視節目,而自己卻沒有,和同學之間少了共同話題. 雖然對於大人來說,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看的節目,但對於兒童或青少年來說,他們可能就不知道要怎麼去做選擇,又或者他們覺得好看的,大人們覺得不健康,大人們覺得內容健康的,孩子們卻覺得「不堪入目」. 這就像挑食的孩子一樣,只是對於電視節目,變成大人要花心思替孩子篩選,更需要引導孩子怎麼選擇節目的態度,而不是一味的禁止或放縱.挑選電視節目其實是有一些標準的,現在大家家裡可能都有裝設第四台,我有聽說過家裡為了孩子升學怕孩子分心而不裝第四台的,但這才真的虧大了,因為現在很多好節目只在有線電視台才有播放. 當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大人也可以在旁邊陪著看,和孩子討論卡通的情節,和孩子討論新聞的內容,趁機進行機會教育,同時也可以了解孩子對某些主題的看法,若有特別偏差的,可以及時矯正,如果孩子有特別有趣的看法,還可以鼓勵孩子勇於表達及獨立思考,對於內容真的乏善可陳的節目,也可以和孩子協調是不是可以轉台,換成別的節目. 讓電視成為正面的學習工具 有些學生家教非常嚴謹,除了上學之外的生活都在父母親嚴格監控之下,但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問起平時週休二日做什麼休閒活動,他的問答竟然是:「沒有.連看電視也沒有.媽媽都不准看.」還說:「媽媽說現在的新聞也沒什麼好看的.」 家長的用心良苦能了解,但是這樣的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很弱,像現在作文題型那麼活潑,時不時就要你運用想像力來「創造」一篇文章,他明明沒有在郊外散步的經驗,卻要他寫出在青山綠水中嬉遊的悠閒和快樂,所以每次要寫和大自然或想像的故事經過,他寫出來的文字都很生硬,描述也很模糊,讀他的文章時,就像在看一張失焦的照片一樣.這些至少本來都還可以藉由媒體的報導或電視節目的演出獲得感受. 小說、漫畫、電視影集都可激發人類無限的想像力,就像<從地球到月球>(儒勒‧凡爾納,法國,1866年),是全世界第一本講述人類登陸月球的小說,美國太空總署則到1960年代才發表登月計劃,1969年阿波羅11號才終於帶著阿姆斯壯登上月球.雖然科技的發展影響因素不僅是靠想像來完成,但在1866年以前,有誰認真的談論登上月球的事情呢? 曾有報導指出,遠東科大一位學生因為是個超級路癡,騎機車去兜風常會迷路,為了應付老師交報告,於是天馬行空,想學柯南發明一款特殊眼鏡,將道路資料自動投射到鏡片中.其後幾經修正,成為具導航功能的眼鏡,鏡架上裝有一具迷你衛星導航裝置,能透過麥克風、耳機來傳遞訊息,協助指引路況資料.完成後參加98年度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專題製作競賽,竟拿到商業類群第二名. 看電視的孩子會不會變壞?答案是:不一定.只要家長偶爾假日休閒時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交流一下對於電視節目的看法,了解孩子喜歡的節目類型,引導他們用正面的方式和角度去看待這些節目,孩子們自己就會依照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好的節目,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 過早玩電腦小心變成「電玩腦」 根據「台灣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最常從事的活動第一位為上網或打電動,其次是看電視、逛街、聽廣播或聽音樂、運動等,從事運動之比例明顯下降,有研究顯示,過度沉迷於打電動,不管是線上遊戲或電視遊樂器等等,大腦的結構將變成「電玩腦(GameBrain)」,而電玩腦的腦波狀態與老人痴呆症相似.電玩腦的人會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攻擊性、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散漫、過一天算一天、做事無精打采. ‧我的孩子是否有「電玩腦」?如何判斷孩子究竟是否具有「電玩腦」呢?先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具有下列特徵:◎非常努力學習,評量結果卻事倍功半?◎理解力不夠,經常陷入雞同鴨講的困境?◎記憶力差,學過的東西老是記不住!◎懶散、不積極、總是無法按時完成作業.◎有過於好動的傾向?◎注意力不集中,性情過於急躁,影響學習效果.◎情緒舒解能力不夠,無法忍受挫折!◎容易產生壓力、緊張不安!難以控制的攻擊行為!◎想像力、創造力不夠,總是要人家提示下一步.◎人際關係及環境的適應力差!◎警覺性不夠,反應老是慢一步!◎失眠、睡眠不足,晚上老是睡不著? 上述的狀況是不是和過動症的現象很類似,是的,原因在於兩者生理上的判斷都在於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功能比一般人弱,以致於表現出來的行為相當類似,雖然沒有研究報告明確的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們也可以合理的推測,假如過早讓孩子長時間接觸電視與電玩,可能會引發後天性類似的過動症狀. 小心別掉入自我滿足的陷阱 現代的家長愛子心切,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花大把大把的銀子幫孩子買各種教學錄影帶、電腦益智光碟和有聲書,也為孩子挑選優質電視節目,但卻只是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看錄影帶或節目,對於孩子來說,他只是看到影子在晃來晃去,也許耳濡目染之下會跟著嗯啊幾句,父母就會覺得花很多錢購買這些教材是值得的,而掉入一種自我滿足的陷阱. 但所謂對於電腦、電視的接觸以及全腦開發課程,的確有時間點上控制的必要,因為這三者都有使孩子容易在進行活動當中處於視覺、聽覺的強烈刺激,這樣孩子對於國小、國中的課程以文字為主的內容會產生很大的倦怠感,因為學校老師上課不太可能帶給長時間太多的視聽享受,孩子愈接受這些刺激,同時也要給孩子有閱讀或下棋等等靜態活動的經驗,以免將來適應不良. 家長們可能以為這些是益智光碟,是為了讓孩子學習而購買的道具,是有益於孩子的,但是其實他們的製作和電玩遊戲比起來,對還是BABY的孩子而言,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所以效果也是相同的,而且認真的分析起來,教具光碟的互動模式還沒有電玩遊戲強,同一個題目做四次就會知道答案了,電玩遊戲同一個關卡闖關的方式不一樣,都還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根據孩子遊戲角色的不同,故事腳本多線發展,反而挑戰性更大. 與其窮擔心,不如加入孩子的行列 現實狀況下,您的孩子可能已經長大,到了國小、國中、高中的時期,如果他有上述「電玩腦」的狀況,該怎麼來補救或引導呢?首先,「絕對的禁止」是無效的,何況現在的孩子太聰明,我就有學生特地等到三更半夜趁爸媽睡著以後,再偷偷溜到屋外的巷子口,和朋友一起聊天、抽煙和喝酒,爸媽渾然不知,如果只是溜到客廳玩電腦,爸媽也不會知道孩子根本還沒睡.又或者爸媽乾脆把電腦移到自己房間裡,藉此控制孩子玩電腦的時間,這也是治標不治本,孩子一樣可以在學校上電腦課的時候在學校上網玩遊戲.甚至厲害一點的學生,為了想辦法玩遊戲,什麼招數都使得出來,出乎大人的預料. 前陣子有個令人遺憾的新聞,一位十五歲的學生因為媽媽把電腦鎖起來不讓他玩線上遊戲而自殺了,傷心的媽媽還說:「以前鎖過電腦都沒事.」但是這位媽媽不知道,她的兒子在線上遊戲的世界裡是人人唯馬首是瞻的團長,對他來說,線上遊戲幾乎是他人生的全部,媽媽不知道沒有電腦,他也活不下去了.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能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來回報父母親對他的教育,但我們在不清楚狀況之前冒然做出的決定總是危險的,也許有家長或老師會說:「不讓他玩是為他好.」但這就像談戀愛一樣,你給的不見得是他要的,他要的你又給不了,那就沒什麼好談的了. 有時候孩子需要更多更頻繁的回饋和鼓勵,通常人類的習慣可以經由反覆的刺激和反應漸漸改變,而養成或改變一個習慣大約持續21次以上就可以看到效果,對於孩子們的行為或活動,我們可以運用正面鼓勵及負面消弱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於電玩遊戲的黏性漸漸削弱,並且改變他們的習慣. 當孩子逐漸沉迷於電玩遊戲之中,我們要加強吸引他離開那個情境的因子,轉換他進入情境的傾向,例如在玩遊戲的時候,如果願意中斷他的遊戲,協助完成家事或複習功課,我們可以讚美他:「謝謝你給我時間,也謝謝你正在線上的網友.」接著他可能還是會坐回去電腦前玩電腦,但對於你原來的干涉與中斷他的遊戲,孩子所感受到的並不是負面的情緒. 利用正面增加、負面削弱的方式,反覆協助沉迷電玩的孩子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隨著漸漸遠離電玩遊戲的畫面和情境,加上父母和學校老師在作業及複習計劃上的配合,孩子對於電玩的黏度會隨時間推移而減輕,但要注意的是,原本藉電玩抒發的壓力可能仍然存在孩子的心裡.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多和孩子聊天互動,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以開放、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討論對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和他們討論適當比例的遊戲時間,例如:和孩子討論遊戲進度,甚至自己也下去玩玩看,研究如何在較有限的時間裡,很快的完成遊戲任務和升級,接著你會了解孩子有很多特殊的專長,儘管那可能和學校課程沒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孩子適當使用手機 日本歷來享譽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移動電話技術.全國遍佈高速手機網路,帶有導航和電視功能的電話也成了日常普通常用的標準.日本中學生瘋手機的情況,堪稱亞洲之冠,最近日本一項調查發現,愈少使用手機的國中生,成績愈好;每天使用手機的學生,成績差的比率則較高. 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帶手機到學校呢?這成了一種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希望能時常聯絡到孩子,也方便孩子聯絡家長,另一方面又怕手機強大的功能讓孩子分心,甚至產生作弊或其他脫序的行為,這樣實在讓人在科技產品優勢以及專心讀書之間難以抉擇. 以日本社會情況來說,他們手機的使用十分普遍,對於日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的手機上網及作為電子錢包的功能已相當成熟,所以他們有很強烈的需要讓學生攜帶手機到學校,甚至還有學校把手機的定位功能當成是點名的方式之一. 手機的功能如此強大,只要我們能指引孩子妥善使用的態度和方法、時間、場合,其實不需要擔心手機會使孩子的功課表現變差,之前因為有本書放在一位建中的孩子家,又不方便前往他家裡取回,也是商量請他先帶到學校,我再趁放學的時候在約定的地點跟他拿,他當時就自然的表示:「上課的時候我不會開手機,所以請傳簡訊或者一下課的時候我就先和老師聯絡.」孩子自己有使用方法上的認知,家長和老師們又何須顧慮呢? 讓手機變成你的五指山 要管制孩子們使用手機,最重要的是家長也要跟上時代的趨勢.如何可以讓手機變成你的五指山?在控制孩子通話費率的部份,最直接的方式是辦理儲值卡,儲值方式的門號每分鐘通話費率比一般月租型門號還要高,但可以藉門號儲值來控管孩子的通話費,也不用擔心孩子是否每個月撥打的通話費太高.這個模式對於控管孩子每月的通話費也很方便. 另外,我們可以透過語音專線請客服人員鎖定上網、國際電話撥打、付費加值服務功能,客服人員在做功能變更的時候會先詢問個人資料,基本上就只有門號持有人才可以做功能上的變更,如果強烈要求,客服人員其實可以在門號持有人的資料上備載,任何變更功能的要求都需要透過「家長」同意. 指導孩子使用手機的方式外,也應該指導他們在公共場合使用手機的禮貌,這也是社會教育的一環.有一次的作文課裡,我和小學生討論使用手機的禮儀,他們都了解現在有些人在使用手機時,時常影響到別人,像是講手機時特別大聲,或者看電影時不關機,邊走路邊打遊戲或簡訊而和別人產生碰撞,更有一些孩子和爸媽出國時,看到有乘客在飛機上開著手機,而被空姐請他關掉手機的. 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愈來愈不一樣,我們可以在很多場合和時事話題中,趁機進行機會教育,手機的問題也是一樣,當你開始要限制他們時,就要協調把規則講清楚,甚至你要比他們還懂「手機」,一味的限制讓他們覺得莫名其妙,而不明所以的管制也讓他們感到壓抑,他們在很多事情上的疑問也只是要一個答案而已,當你展現比他們更了解這種新興的消費性產品,他們可能還會覺得你「超酷」的. <理解孩子心,教養就容易>我們總是跟孩子說,學習不難,只要懂了,就會了;親子關係亦如是,先懂孩子心,教養就容易!3個階段X6大面向X30則實例,有效破除親子間的溝通障礙,帶你走出育兒挫敗、終結教養惡夢,教出好孩子.博客來:https://bit.ly/2KncTlP<理解孩子心,教養就容易>我們總是跟孩子說,學習不難,只要懂了,就會了;親子關係亦如是,先懂孩子心,教養就容易!3個階段X6大面向X30則實例,有效破除親子間的溝通障礙,帶你走出育兒挫敗、終結教養惡夢,教出好孩子.博客來:https://bit.ly/2KncT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