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沒料到上一篇文章讀者反應這麼熱烈,更心疼看到有許多孩子從COSTCO的推車上摔下來.經由網友的幫忙,我已經整理了信件,投訴廠商的美國總公司,希望能得到善意回應.也有記者朋友表示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我不知道這是否得以構成報導,但希望台灣的會員朋友,多去反應廠商要求在推車內加裝孩子的座椅,以保障大家購物安全,避免再有小孩從購物車中跌落的意外. 不過,上個話題中,許多讀者從「對孩子不友善」,也爭論起「家教」問題,讓我想對「家教」這兩個字,發表一些看法. 對一個新手父母來說,教導小孩,其實是一件誠惶誠恐的事.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教材,教導我們要如何當父母.而坊間的書籍裡,有這樣說、有那樣說;有的論點完全相反、也有的學說全然迥異,經常讓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家教」,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教育」.我不知道「迅速確實的制止孩子哭鬧」、「讓小孩不會打破碗盤」、「在公共場所中安靜吃飯」算不算是一種「家庭教育」(或是魔法?)不過,在我眼中,有幾件事情確實是跟家庭教育有關. 第一是禮貌.第二是尊重.第三是體諒.在我看來,超過五歲以上的孩子,在外面確實可以開始展現出這三個特質,而這些,的確是可以從小開始培養的.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跟主婦聊天聊到,小孩都難免有些挑食的習慣,可是為什麼有些小孩挑食的態度,會令人十分不悅?有些不會?主要的癥結點就是在於「禮貌」. 有一次,主婦的女兒到我家,晚上孩子們肚子餓了,我把剩飯配了蛋、玉米、火腿炒一炒當宵夜.奇怪的是,剛剛喊肚子餓得磐磐,捧著一碗炒飯,卻吃得很慢.於是我問她:「這裡面是不是有東西妳不喜歡吃?」她才不好意思的點了點頭說:「我不太喜歡吃玉米.」我恍然大悟,說:「喔!沒關係,妳把玉米留在碗邊,等下給桐桐吃.」後來,隔天遇到她媽,我才知道,原來磐磐不只不喜歡吃玉米,她連炒飯也不吃.但是,那天在我家,她卻勉為其難的吃了,只因為她媽媽在家曾經告訴過她,在別人家不能嫌棄別人給的食物、不能讓別人難堪.如果真的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要不就是勉強吃一點,要不就是婉轉的拒絕:「謝謝!我不用.」直接挑出來、或是撇頭拒絕,都是很沒禮貌的行為.因此,磐磐在家如果大聲說:「我不吃!」是會被媽媽責罵的!因此,她在我家時,因為體諒、因為禮貌,所以她沒有直接說. 但,同樣情形,卻有不同結果.那天我又是帶著一群小傢伙一起去看電影,倉促之間沒有時間去買晚餐,為了怕他們肚子餓,於是我買了最快速的「麥香雞」,一人遞上一個.這時,其中一個小孩,一看到我手上的漢堡,立刻把頭一別:「我不吃漢堡!」當場,我頗為不悅,只好回答:「很抱歉,今天晚上只有這個囉!你不吃,就沒晚餐可以吃了!」 其實,在外作客時,很容易看出小孩的「禮貌」.跟別人出去吃飯,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落入碗中,該怎麼辦?是直接挑出去、丟在桌上?還是說謝謝,先接下再說? 遇到不熟的朋友請客,該點多少價位的東西?是不管主人點什麼?只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還是先看看主人點什麼,再點差不多類似的東西?坐主人車時,該坐在哪個位置?我記得,當我國中時,曾經因為跟我爸出門,擅自開門坐在後座而被我爸罵了一頓:「你把我當司機啊?」但是從此以後,我就知道,讓主人一個人坐在前座,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情.此外,去主人家時,可不可以批評主人家的擺設或房子?當面說:「哇!你家好有錢喔!(你家好窮喔!)」是不是合宜的話語? 這些在現代都是常遇到的狀況.而要孩子知所進退,就必須事先教育孩子.沒有事先教導,就不能怪孩子不懂禮貌. 有一次,我受邀去「凱特」美語老闆林大哥的家作客.因為大家比較熟,所以林大哥帶我們從車庫進入.我六歲的兒子一進去,誤以為他家車庫的起居間是客廳,脫口而出就說:「啊!你家的客廳好小喔!」 當下引起一陣哄笑.還好,林家是殷實人家,透天厝的房子好幾層,不在乎小孩言語.不過,兒子回家後被我著實教訓了一頓,告訴他當面去品評別人家的大小、豪華、落魄是不禮貌的事情,會令別人難堪. 此外,當面批評別人的長相、體型,或是特徵,不論對方聽不聽得懂,都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也要教導孩子避免.(尤其是家裡有菲傭的孩子,經常習慣性的把不同膚色的人當聾子,在菲傭面前直接說長道短,這是很要不得的行為.)去別人家用餐,要幫忙擺碗筷,吃完飯要幫忙收拾善後,玩玩玩具要幫忙整理,吃完的零食要自己丟包裝袋、這些都是「禮貌」的一部分. 「禮貌」不是只有「請、謝謝、對不起」.凡是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做讓別人舒服的事,都是禮貌的一環. 作者:陳安儀自小就是個好奇寶寶,興趣廣泛,尤其喜愛閱讀與寫作.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曾任電視節目「女人女人」、「綜藝萬花筒」等節目企劃、製作,後轉任民生報、壹週刊影劇記者,媒體經歷十餘年,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常提出獨具看法的親子教養、兩性觀點.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部落格目前點閱路破2千萬人次,擁有海內外眾多媽媽粉絲,為親子天下嚴選親子部落客.常任談話性節目來賓、專欄作者. 粉絲團:https://goo.gl/i62Oog部落格: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本文由陳安儀老師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