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不聽使喚的焦慮──如何學習自我駕馭情緒「熙妍,你到底怎麼搞的?每件制服的衣角都被你揉得皺巴巴的.你沒事玩什麼衣服?還有,我告訴你,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顆釦子?」每次一洗完衣服,熙妍媽媽就發現熙妍的制服老是少了些釦子,害自己得要花許多時間,不斷地重新縫補.「我又不是在玩,一定是你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把我的釦子弄掉了.」「弄掉的?你騙誰呀?如果弄掉的,那釦子應該會掉在洗衣機裡面,怎麼會不見了?難道我們家的洗衣機會吃釦子?」「說不定,我們家的洗衣機就是會吃釦子.」「你還在跟我胡扯?你在學校到底都在幹嘛?」熙妍心裡也在想:「我都在幹嘛?」說真的,自己還真的不能幹嘛.每次坐在座位上,就不時得擔心老師會不會叫到自己.「第三題,誰要站起來回答?」老師眼神掃視著全班同學.這時,對熙妍來說,她的手就會不自覺地放到桌子底下.熙妍不停地擰著自己的衣角,用力搓揉著.「我再問一次,有誰要自動站起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有同學自告奮勇,這該是多完美的事啊!但事與願違,熙妍的心裡不時嘀咕著:「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要叫我.」「這一題,沒有人要回答?那我要開始叫人了.」這時,熙妍的兩隻手在衣服的釦子上轉啊轉、扭啊扭,就這樣,釦子愈來愈鬆動,最後連釦子掉在地上,熙妍都沒有覺察到.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積極參與課程,適時回應,所以上課所教的內容,以及在教學上,都採取了由同學們主動,或老師唱名回應的上課模式.這讓熙妍壓力很大,她整堂課都戰戰兢兢的.「李熙妍,你在幹嘛?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見?」熙妍兩個眼睛瞪著天花板,嘴巴張得大大的.「下次如果再讓我發現,你的釦子又不見,你的衣角又給我揉成這副德性,你看我不修理你才怪.」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當自我覺察焦慮情緒已出現浮動,這時,如何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緩和焦慮,讓焦慮回復到可控制的狀態,這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沒錯,焦慮非常的自然,但我們卻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任由這些焦慮無止境的瀰漫,而影響到自己的說話與行為表現.當我們沒有好好因應自己的焦慮情緒,這時,焦慮就像隻不受管教的怪獸般,強度不斷地放大、擴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你的心、你的注意力、你的說話能力,讓你愈來愈不像自己. 轉移注意力在教室裡,你的注意力總是聚焦在老師會不會叫到你,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的嘴巴愈來愈緊閉,牙齒與舌頭似乎好久都沒有出來透氣.你隱隱約約感受到自己的手心在盜汗.你猛吞口水,喉嚨緊縮.你已經覺察到焦慮開始又在作怪了,但你真的不能再任由它來影響你.這時,你必須開始啟動注意力切換模式.沒錯,你需要用點力,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上.而此刻,你的注意力正在進行拉扯,但是,最後決定你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你其實擁有主場優勢,決定權依然是在你自己的手上.例如,在課堂上,你總是在想老師會不會叫到你,要你開口說話.這時,切換模式啟動,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手中的原子筆上,你會發現,自己左右手的大拇哥與二拇弟,正彼此施力在原子筆上.在這過程中,你將發現,注意力的拉扯,就像兩軍在作戰一樣,就看哪一方的力道夠大,把對方拉了過去.既然要透過轉移的方式,壯大自己在教室裡的情緒主控權,這時,就真的得透過平時的練兵,多練習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技巧,以捍衛自己的情緒在合理範圍內.例如,當焦慮上來時,試著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各種你在教室裡能夠找到的刺激都可以,像是教室裡牆上的時鐘,你可以仔細聆聽時鐘的滴答聲,或專注於老師鼻梁上的眼鏡,甚至於,將注意力切換到班上,那一位能夠讓自己感到自在、愉悅的同學,你想像兩人相處時的輕鬆畫面,例如一起追逐、聊天、嬉戲.當然,畫面的短暫出現,是為了有助於讓自己的焦慮轉為舒緩,隨後,你再將注意力回到課堂上老師的上課內容.引導孩子隨時提醒自己,每個人當下想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其實自己是可以努力來決定的. 深呼吸,控制焦慮現在,一起和孩子來練習深呼吸的控制遊戲.◆拿出一張紙,讓上面沾一些水,再放上水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吹著紙上的水,讓紙上的顏色漸漸地暈散開來.讓孩子在吹的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正在控制呼吸.同時,讓孩子想像,他正在創作一幅作品.◆和孩子在電風扇前擺上一張紙,任由電風扇吹呀吹.試著撕下幾張小紙條,這時,引導孩子想像將自己化為一台電風扇,開始吹著眼前這些小紙條,吹高高、吹得翹翹的.◆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遊戲,讓孩子試著將泡泡吹到最大.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吹泡泡,就如同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樣.繼續和孩子腦力激盪,還有哪些遊戲,可以讓自己好好深呼吸,好好緩和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的焦慮隨時能夠回復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修正負面想法,打破自我預言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很容易自我暗示、自我預言,自己隨時會面臨一種糟糕的狀況.例如,認為自己會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自己會說錯話,會回答不出來,同學會聽不見他的聲音等.愈是這麼思考,自己的焦慮指數就會愈來愈高.試著引導孩子,打破自我預言,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例如,使用正向、合理的話語,把它說出來、寫出來.這些話語具備了一種積極的作用,可以打破、反轉、改變自己原本預期,可能會發生不好事情的想法.例如,原本擔心「老師叫到我,該怎麼辦?」這時,在心裡可以大聲告訴自己:「這題很簡單,我已經練習很多遍了.」或「這種問題,連三歲的孩子都可以回答.」以及「很抱歉,我本來就會說話.」負面的解讀,往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所以,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念頭的扭曲,就讓自己整個說話行為動彈不得.試著重新修正自己,對於開口說話的內容,用一種自己能掌控的方式,也比較合理的說法,來取代自己的負面想法.想法上的轉換,可以多多使用.例如原本存在的負面想法是:「我在班上,已經很久沒說話,如果我突然說話,同學會覺得很奇怪.」這時,引導孩子做調整,調整為「說話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如果突然間開口說話,只是恢復自然而已,同學也會認為理所當然」. 剝洋蔥,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引導孩子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又一層,在過程中,雖然容易讓孩子感到眼睛刺痛,淚流滿面,但一次又一次練習之後,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擺脫逃避,勇於面對.例如,孩子原本存在的念頭是:「我在班上不說話,因為我擔心,我怕說錯話.」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說錯話,會怎樣?」「我到底在怕什麼?」「為什麼我會認為說錯話,後果就是那麼嚴重?」「這嚴重的事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那麼深信它一定會發生?」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孩子不是不說話,而是無法說.「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你的孩子不說話嗎?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你覺得他只是太內向、害羞,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但孩子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你的接納、陪伴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