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晉逸/台南復健科職能治療部組長、職能治療師您家中的孩子是否有叫他愈不要就偏偏要唱反調的情形呢?會摔下來很危險、東西不要亂丟、地板是濕的不要跑,孩子一定迅速跑過去、吃飯時間要孩子乖乖吃飯,孩子卻又把食物吐在地上或直接把玩起來,簡直快把爸爸媽媽們氣壞了. 接續周晉逸提供四項重點帶著爸爸媽媽們逐一來破解:1.孩子在吸引爸爸媽媽們的注意尤其常見於小小孩身上,有時會觀察到孩子們丟出玩具、推翻東西後笑著看向爸爸媽媽的反應,所以此時爸爸媽媽們表情與反應不要太過於激烈,若是小事情並且沒有危險之虞,有時僅僅只需要看著孩子,不用大呼小叫的責備他們,否則當然容易讓孩子感到混淆,覺得我如果要引起爸爸媽媽們的注意、看到有趣的反應,是否就透過上述這些方式呢? 2.指令簡短明確,身旁不要有太多刺激物干擾「我在給你最後10秒,不收是不是,不收以後媽媽就不買了,這禮拜也不帶你出去玩了」,語句太長、周邊干擾物太多又再加上小小孩理解與邏輯能力尚未成熟,對於這一長串的指令也是似懂非懂的.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讓指令簡短明確化,爸爸媽媽們可以改成這樣說:「收拾玩具囉,不然明天就不能玩了」. 3.孩子請「選擇」,而非總是要不要當孩子年齡稍大,接近兩歲左右時,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開始會有所堅持,不喜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限制,所以爸爸媽媽們每每問什麼,一定常常迎來孩子「不要、不要」的攻勢.此時就請家長們不要問孩子要不要,而是給孩子有選擇(先後)的機會,例如:這三個選擇都得做,讓孩子選擇一個先完成,這樣孩子就會覺得過程是自己去決定,而非一味地處於被動配合. 4.大人小孩一起做,保留有孩子參與的機會孩子常常想和大人做一樣的事情或模仿大人,常常會想搶著要做一些大人眼中看起來孩子自己獨立做不到的事情,這時要避免雙方均不愉快的方式就是爸爸媽媽們請留下「一小部分」給孩子來做幫忙,完成後再給予孩子們鼓勵及肯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也能夠做得到.與其總向孩子說「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我們可以改成明確和孩子說「可以做什麼」,更能夠收到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