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需先認識「丟」是1歲前孩子探索和玩的方式,手舉不同方向、丟出去有不同的聲音,而喜歡高強度刺激的孩子,更會喜歡丟的遊戲.其實丟擲就和畫畫或拼圖一樣,對1歲以前的孩子都是一種探索與遊戲方式,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給予可以安全丟出去的玩具取代要孩子「不行丟」.因此「什麼東西可以丟,什麼東西不能丟」的責任是在家長身上,只給孩子可以丟的東西是很重要的.但隨著月齡增加,約在10m-1歲之間,動作的進步挑戰家長反應速度,認知的進步讓我們期待孩子開始理解「可以與不行」,因此丟擲就成為家長頭痛的行為了.1-2歲的孩子,卡在表達尚不穩定,但理解與自我意識的發展,因此在引導孩子時,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行為的原因.例如在吃飯時將湯匙或食物丟掉,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呢?(目前想到的五個可能)1.不小心當抓握還不夠穩定,或是不夠專心時就會放掉手上的東西,這時,只能辛苦的一直彎腰撿啦!(相信這個過程幾個月後就會越來越少,可能會心情好一點😆)2.單純不要大概是一種我不要的東西離我越遠越好的心態,當孩子出現很明顯因為不想要吃而丟掉的行為時,若家長越是想要多嘗試幾次孩子願不願意開口,孩子丟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這個時候,好好的接受孩子拒絕的意圖,可嘗試引導孩子:👉示範搖頭表達不要👉結合引導搖頭表達不要的步驟,伸出手接下孩子不要的東西,讓孩子知道不要的東西可以給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手是一個重要肢體引導與提示,尤其在剛開始練習時,需要家長花點心思注意孩子所傳達出「不要」的訊息,才能讓孩子學會「不要的東西給家長」取代直接丟掉的行為.👉把不要的食物丟在另外一個小碗內,這個步驟則挑戰孩子在減少提升後,是否能理解不要的東西要丟到碗內.3.喜歡丟擲後的回饋若孩子是喜歡玩丟掉的遊戲,但因為希望孩子慢慢學會區辨什麼可以丟什麼不行丟,因此當孩子出現丟湯匙遊戲時和,家長給予的回饋就很重要.👉平淡的口氣回應:有時候無論是責罵或是講道理,當家長聲音起伏大時,就容易讓孩子覺得「有趣」,進而讓孩子喜歡丟擲後大人的反應而持續丟擲.👉體驗自然後果,讓孩子知道丟掉後就沒有了,可以給予孩子2次機會,適當的不再幫孩子撿.👉漸進式體驗「沒有」:同上,孩子丟掉後,不立刻撿,讓孩子體驗沒有的感覺,等過3-5分鐘後再給孩子嘗試繼續用湯匙.可嘗試避免讓孩子看到家長在撿的過程,讓孩子理解大人不是會一直幫忙撿.4.想要破壞大人說的「不行」當孩子在玩時,常常大人越說不行,有些孩子甚至會故意的看著大人,再把湯匙丟掉觀察大人的回應.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這應該是本能的想要嘗試「關於不行」的行為,不過光是「不行」的討論,可能就長到另打一篇新的文章了,因此這邊簡短來討論就好~👉適當忽略:「越說不行越要丟」,或許試著完全忽略當作沒看到,孩子發現這個行為無法引起大人注意,有時這些行為就會就會消失.👉用「可以」取代「不行」引導孩子湯匙舀飯,這時可以強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舀飯,進而取代丟擲的行為.👉比孩子還快:同上,在孩子要丟之前,引導孩子要舀飯,會比孩子丟掉後在教導孩子不能丟來的更有效喔!👉事前預防比事後處罰更有效:同上,當孩子丟掉後,對於兩歲前的孩子事後的責罵或處罰常常效果不好,因為在被責罵時,孩子其實察覺到的是大人的情緒,並不一定真的能同時接受到大人講話的內容.5.生氣當這個階段到孩子在生氣時,其實很難講道理或是再繼續要求孩子,👉家長把要求下修或是等待孩子走過情緒👉幫孩子講出「好生氣喔」,讓孩子同時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被大人所理解漸漸的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約兩歲後的孩子,比起要孩子不要丟,如何豐富丟擲遊戲的玩法,讓孩子在丟擲中學會控制力道方向或規則更為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otsiandswim/photos/a.184311172967091/222862525778622/?type=3&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