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編輯/媽咪拜編輯部溺水新聞在夏天層出不窮,甚至因此溺斃的意外也不在少數.一般人的觀念裡,溺水只會在海邊、游泳池、水樂園才會發生,殊不知對孩子來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是溺水的危險處.溺水不一定要完全沉入水中(濕性溺水),有時僅是嗆水也能造成溺水(乾性溺水和二次溺水),通常多發生在父母不留意的時候,但只要加以注意,就能避免憾事發生.而為以防萬一,文中也會提到溺水急救步驟! 溺水通常沒有聲音、不會呼救有別於電視劇所呈現,溺水不會有大叫救命、大力拍水的情況.這是由於溺水過程中,孩子會因急著把頭伸出水面而無法呼吸,聲帶與上呼吸道會變得緊繃、無法發出聲音.因此即使溺水已發生,旁人也很少會注意到,通常是無意識飄流、載浮載沉時才會讓人發現. 只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溺水有水的地方,不僅是海水、泳池、水樂園,還有馬桶、浴缸、池塘、蓄水池以及任何能積水之地.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水像是有獨特吸引力一樣,讓孩子特別愛玩水,尤其家中若有未滿一歲的嬰幼兒,盡量不要在浴室中儲水(臉盆、水桶或浴缸),最好平時浴室都關上門,避免孩子進入浴室而大人渾然不知. 溺水分成這3種形態溺水分成濕性溺水、乾性溺水、二次溺水:1.濕性溺水是最常見的溺水型態,由於溺水時間長、喉嚨的肌肉鬆弛,導致大量的水進到肺部而窒息. 2.乾性溺水乾性溺水較為少見,也就是「差一點溺水」.主要是孩子游泳時發生嗆水,雖然水沒有進到肺部,但因受到驚嚇,引發「反射性的喉頭痙攣」,導致氣管關閉無法換氣,最終缺氧窒息.但乾性溺水常見的情況是,離開水域時「看起來」沒事,卻有可能在數小時內忽然發作,讓人措手不及. 3.二次溺水又稱次發性溺水、遲發性溺水,也是在發生嗆水、離開水域時才會發生.指的是孩子嗆水後的24小時內水進到肺部裡,引起發炎或腫脹,導致體內的氧氣、二氧化碳交換時產生困難,因而溺死.乾性溺水、二次溺水會有明顯徵兆乾性溺水和二次溺水都是比較少見的情況,但仍有可能會發生,因此若孩子在水域、游泳池、海邊有發生嗆水或差點溺水的情況,都要提高警覺,是否出現以下徵兆: ✓持續且劇烈的咳嗽✓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或換氣過度✓明顯的疲勞✓嘴唇發紫✓嘔吐肚子痛✓昏睡 看見有人溺水,該怎麼處理?防溺5招「叫叫伸拋划」<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提到,當你在水域看到有人溺水、掙扎求救時,千萬別貿然跳下水裡,出手救溺前一定要先學會自保: 1.「叫」:大聲呼救 2.「叫」:呼叫119、118、110、112求救 3.「伸」:利用延伸物(如竹竿、樹枝等) 4.「拋」:拋送漂浮物(如球、繩、瓶等) 5.「划」:利用現場的大型浮具划過去救援(如船、救生圈、浮木、救生浮標、保麗龍等)若心跳已停止,溺水急救步驟「叫叫壓電」當發現溺水者呼吸、心跳停止時,需立即急救避免腦部缺氧而受損,此時一般人都可進行「叫叫壓電」急救: 1.「叫」:叫喚溺水者,如拍動、晃動肩膀,確認是否還有意識 2.「叫」:大聲呼救,請現場人士趕緊撥打119、想辦法找到AED 3.「壓」:進行胸外按摩(壓胸按摩),必須快速且用力按壓乳頭之間的中心點 4.「電」:拉開或剪開溺水者的衣服,先黏貼AED電極片(按AED的圖示位置指示),再進行電擊 把握黃金期!「低溫療法」避免溺水後遺症若孩子不慎溺水,要把握黃金急救時間,以「低溫療法」救治、避免腦部傷害及出現後遺症.<優活健康網>與<自由健康網>2015年曾報導,一名7歲男童與爸媽到飯店度假,在泳池不慎溺水,腦缺氧送醫.當時男童有腦水腫、瞳孔放大且昏迷指數只剩4,醫師改以低溫療法治療,利用冰毯、冰枕、散熱片等方式讓男童體降至32~34℃,用意是讓腦部「進入冬眠」,抑制不斷升高的腦壓.果然3天後,男童度過危險期也順利拔管,沒有出現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也未影響智力,足見低溫療法對溺水及避免腦部傷害的功效. 帶孩子玩水時須留意這些事!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套了游泳圈、游泳手臂圈就很安全,但其實不然!以往就曾發生過,孩子套著泳圈游泳,沒想到泳圈側翻、孩子臉栽進水裡,雙腳卻卡在游圈中無法脫身,幸好及時被發現才未發生憾事.孩子游泳時,建議還是穿上合身且正規的漂浮裝置,如兒童專用救生衣、專用游泳圈等.(延伸閱讀:家長們注意!游泳圈差點害死兩歲童!) 不過最重要的是,孩子玩水游泳時,家長一定要在旁看顧並且眼睛不離孩子,唯有視線聚焦在孩子身上,發生危險時才能立刻給予援助.戲水時,這5點也很重要:1.孩子玩水一定要有父母或成人陪同,務必要有人在旁監看.2.人多的水域(泳池、水樂園、水池)難免擁擠,容易因碰撞、滑倒導致嗆水,除非有大人陪同,否則盡量不要入池.3若孩子沉沒在水中太久、但水面平靜時,一定要上前察看!4如孩子出現劇烈拍水動作、但沒有站起來,一定要上前察看!5下水前,以孩子的手臂長度來測試安全水深,而非身高. 延伸閱讀:溺水的人其實不太會掙扎,乾性溺水也可能致命!(懶人包)*本編輯部所發表的文章,均由媽咪拜(MamiBuy)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要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請以分享原網址之方式,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socialmamibu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