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效應(Labelingtheory)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後,他的行為模式就會越來越接近被貼上的標籤內容.簡單來說,要讓對方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為他貼上什麼樣的標籤. 關於孩童的標籤效應實驗(AClassDivided:分歧的一班)JaneElliott(珍‧艾略特)是一位國小老師,1968年時對班上孩童進行實驗,依照孩童眼睛的顏色分成藍眼睛與棕眼睛兩組.<實驗第一天>老師告訴這些孩童(開始貼標籤),其實有藍色眼睛的小孩都比較優秀(幫孩子貼上正面標籤),並特意讓他們享有較好的待遇.而棕色眼睛的孩童則刻意讓他們覺得自己較差勁(幫孩子貼上負面標籤),接著規定兩組孩童不可以一起玩.一天的時間裡,觀察到藍眼組的孩子逐漸覺得自己很優秀而變得自信,反觀棕眼組的孩子則從原本憤怒到最後消極接受.<實驗第二天>老師告訴這些孩童她弄錯了(重新貼標籤),事實上是藍眼睛的小孩較笨,棕眼睛小孩較聰明,並且交換他們的待遇.接著兩組孩子的學習表現跟前一天出現反差,藍眼睛孩子變得悲傷,而棕眼睛孩子表現出自信.<實驗結束>最後,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是個實驗(幫所有孩子撕下標籤),請孩子們擁抱彼此並對孩子們進行機會教育,同時也請孩子們寫下在這次的實驗中獲得什麼心得感想. 關於「歧視」的教育實驗(AClassDivided)紀錄片等詳細資訊,有興趣的爸媽可自行上網查詢.這個實驗還有後續,在17年後這些孩子們接受訪問時,提到這個實驗對他們影響非常正面與深遠,讓他們學會更加包容與接納他人. 妥善運用貼標籤效應,幫助孩子與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個實驗故事讓我感到震撼,一個簡單的貼標籤效應,對於孩子的學習發展與情緒發酵是多麼地立即、影響是多麼地深刻、殺傷力是多麼地強大.負面標籤可以毀掉一個孩子,而正面標籤卻可以幫助孩子,當你希望孩子能擁有正向的行為發展時,就不該時常對他貼上負面的標籤.孩子很單純,內心還沒辦法像大人一樣強大,能夠抵抗或試圖拒絕別人為他貼上的標籤,所以孩子的行為很容易受他人給的既定印象而深受影響,進而變成跟標籤內容一致的人.日常生活中,有好多時候都可以運用貼標籤效應來解決問題,而解決孩子的問題,就等於是解決了我們的問題.我也得提醒自己,不論事件有多小,都不要輕易地對孩子貼上負面標籤,要試著學習說話的方式與親子溝通.因為一句傷人的話,常常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內心小對話:所謂的正向引導,就是因材施教.依孩子特性的不同,引導的方式也不同.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時,父母的正確態度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信有時候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的人,不是父母,而是父母以外的其他人(親戚、老師、鄰居、路人...).負面標籤對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造成的影響也許不盡相同,也或許有輕重之分.如果負面標籤已經造成孩子的傷害,那麼,多陪伴與多對話會是最棒的教育方式,找出問題的根本,幫助孩子一一拆解.孩子需要父母給他信心與力量,然後幫孩子重新貼上標籤,就能幫助孩子重新擁有勇氣與強大的內心.內心小對話:1.與其跟孩子一起承受壓力,不如成為他身旁最堅強的支柱.2. 「貼標籤」是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找出適合的正向標籤才能發揮效果.育兒就是個攻防戰來著,不見得每次A計畫都會成功,行不通時就改用B計畫上場;當B計畫也沒用時,那就換C計畫;再行不通,那就來個ABC計畫.XDDD我覺得貼標籤效應應用得宜時,效果真的很棒.當你在對的時候貼上給力的正向標籤時,你會發現孩子充滿信心並且往好的方向發展. ----其他:﹝育兒攻防戰﹞鼓勵,是給孩子人生最棒的禮物!﹝育兒攻防戰﹞孩子的脾氣就像任性的小情人﹝育兒攻防戰﹞阿母點點滴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