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參與許久不見的大樹親子團,孩子們都很開心的準備自己的東西.出門前,發現喬伊背了一個小包包,提了一個水桶以及抱了他的娃娃. 「你有需要帶大一點的包包裝娃娃嗎?這樣手上會不會太多東西?」我問.「不會啦!我可以一手拿一個呀!」「這樣你就沒辦法跟我牽手了耶.」「那我把娃娃裝在桶子裡用抱的」他很有自信的回應.他如此堅持,我也尊重,於是就這樣出門了. 天氣炎熱,孩子們在公園玩得滿頭大汗,玩水、玩草、玩石頭、玩葉子、玩樹枝,盡情的奔跑、跳躍、爬樹,媽媽們與老師討論教養,一切如往常般的熟悉,令人感到安心與自在,這裡是我的起點. 到了該回家的時間,帶著孩子們去搭公車,下車走回家的路程,喬伊開始哼哼哀哀的發怨言.「好熱喔~手好痠~我不想走了啦!」他不斷的哀哀叫.「你覺得很熱,手很痠是嗎?我知道了」我同理他.就這樣,一路上充滿哭腔的哼哀聲、抱怨聲,我只是不斷地回應:「我知道了.」以及「你有需要在路邊休息調整一下嗎?」 當中喬伊也哭著請我幫她拿水桶,我只是溫和地告訴他:「這是你的東西,你也選擇要背小包包,抱著水桶裝娃娃出門,媽媽尊重你的選擇,同時也相信你有能力可以對自己的東西負責,如果你覺得累,我們可以在路邊休息一下再繼續走.」 過程中只做同理與確認的動作,因為我知道孩子正在經驗自然結果,不批評責罵,也不幫忙介入,單單陪伴孩子面對他自己的課題.到家後,喬伊繼續他未走完的情緒,我則是先去幫唯可洗澡,當我幫唯可吹好頭髮後,喬伊走了過來.「你好多了嗎?」我問他.「恩,我好多了!」「那你準備好要洗澡了嗎?」「恩,我準備好了!」 孩子恢復平靜,而我之後也沒有再提過此事,因為我知道,自然經驗的結果會擴張孩子的舒適圈,同時讓內在成長,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狀況,自然結果所產生的內在動機,能讓孩子思考如何修正行為、並做到自主調整. - 同樣的狀況,要是以前的我應該早就爆炸了,也可能會忍不住責備孩子、對孩子說教:「你看吧!就跟你說要帶大包包裝你不聽,現在手痠怪誰,活該!」「你熱我也熱啊!又不是只有你熱!」 以上話語叫落井下石與火上加油,只會加重孩子當下的情緒反應,接著就會心疼不忍讓孩子受苦,而替孩子效勞,以減緩孩子的不適感. 最近粉專收到許多訊息,某部分是質疑正向教養根本是溺愛小孩,我一樣老話一句:「是你誤會了正向教養.」不打罵、不懲罰、不威脅孩子,不是溺愛,也不會寵壞小孩,而是單純對於孩子身為人的尊重. 那什麼叫溺愛?孩子該承擔的責任你幫他承擔,孩子會做能做的事你卻幫他做了,幫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與困難,沒有界線的去滿足孩子所有的想要,孩子無法自立,也沒有解決問題與承擔責任的能力. 當孩子忘記帶東西出門,我們是否就幫孩子送去?當孩子說不想背包包,我們是否就幫忙拿幫忙背?當孩子不吃正餐喊肚子餓,我們是否就額外準備點心給孩子? 以上問題都屬於孩子的課題,練習將課題分離,也練習不去介入孩子的課題,在沒有立即的危險、不傷害自己、他人與環境的狀況下,試著讓孩子去經驗、去體會、去感受,因著自己的行為或選擇而產生的自然結果,成人可以做的就是溫和堅定,以溫和的態度陪伴,同理與接納孩子的情緒,以堅定的行動引導,不插手介入孩子的課題,並把每一次的經驗都當作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比起不停的碎念或懲罰,不如讓孩子親自去感受, 孩子更能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嗨我是口羊太太,如果有疑問或有任何想與我討論的部分,歡迎傳訊息給我: m.me/meimatalk也可以在下方平台找到我喔!期待與你們一起療癒兒/聊育兒 口羊太太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meimatalk/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38v68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meima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