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急著讓孩子上各式各樣的啟蒙課程,一方面是源自於競爭的焦慮,另一方面則是想要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雖然我們確實看到很多從小就開始學習某項學科或才藝的孩子,真的比起同年齡的孩子有更好的表現.但是,人生漫漫長路,就算你的孩子比別人早會了某項知識,真的就能為孩子帶來一輩子的優勢嗎?如果孩子沒有持續精進自己的知識,就像<龜兔賽跑>中的兔子一樣,最終不見得能夠贏過烏龜. 有效的學習,是要配合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多數的孩子大腦發育進程是類似的,以感官相關的腦部區域最早發育,接著是語言的發展,之後才是比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比如決策判斷等.若你能夠掌握大腦發育規律,提供孩子刺激,對孩子才是有幫助的. 我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現在很多人認為邏輯思維的能力很重要,於是在孩子一個月大的時候,就想要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但是這樣的做法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邏輯思維的能力相當抽象,一個月大的孩子,大腦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這樣抽象的東西,不僅訓練起來很困難,孩子的學習曲線也會很平緩,也就是學得很慢. 在對的時間,給予適當的刺激,才能高效學習. 雖然不同的能力有各自發育的敏感期,但是孩子會有一些個別差異,有些孩子的能力發育可能跟常模不同,例如你家孩子的語言發展比較慢,但是高層次認知力的發展,則和多數的孩子沒有差異.另外,即使過了敏感期,孩子還是能夠獲得那些能力,只是效率可能會比較差一些. 我在這裡也要鼓勵大家多學習,因為學習對大腦帶來的影響是一直都存在的,不論你是小孩、青年、中年人還是老年人,只要有新的學習發生,就會對你大腦的運作帶來影響.而且很多研究都證實了,學習新的、有挑戰性的知識,會讓大腦的灰質和白質增生,也會促進神經元連結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會有效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除了考量大腦的發育規律之外,我認為學習的環境以及學習成就對個人的實質影響力,也主宰了學習的效率.我的母親是大學英語老師,在我念小學一年級時,母親就開始讓我們接觸英語,在那個年代算是相當早的.但是我對於英語一直沒有很強烈的感受,也不是那麼會用. 不過,在我小學五年級要升六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家去美國住了一年,我和弟弟就讀當地的公立小學,除了一小時的語文加強班之外,每天都和當地的小朋友一起上課.在那樣的環境下,不僅整天都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英語能力也和我在學校的生存有極度緊密的關係,那一年我的英語能力有極大幅度的進步.即使後來離開美國,英語能力還是有蠻高的水準,直到出國念書,英語都是一個我不需要太費心,又能有傑出表現的學科. 這只是個例子,不是說你一定要送孩子出國念書,而是要強調:當學習有個明確目的,才能學得好!就像如果不是職務上有寫程式的需求,你學習寫程式的動機與效率肯定不高;但如果老闆說:「給你三個月的時間,若沒辦法用Python解決公司財務報表,你就準備走人吧!」我想你應該一個月內就會學好了.學習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學習的素材非常相似,學習的效率會很差.例如你要孩子學習一連串發音相近的字詞,他們就會學得很慢;但是如果字詞的發音差異性很大,孩子的學習就會比較有效率.所以,當素材很相似的時候,一次全學,反而會學得比較差.長時間的學習容易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如把時間切割成區塊來學習.區塊學習還有另一個好處,因為每次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情境資訊,這些情境資訊都有助於未來記憶的提取.高強度的學習通常會伴隨著壓力的上升.雖然適度的壓力對於個體是有好處的,但是若長期處在過度高壓的狀態,對大腦運作是有害的,而且會全方面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所以,學習「正確」的知識,比起學習大量的知識更為重要! 而什麼叫正確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對你有最直接的影響的知識.像是對一個家庭主婦而言,正確的知識可能是怎麼輕鬆完成家務,烹飪美味又健康的料理,還有怎麼利用閒暇時間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對上班族來說,可能是怎麼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經營自己的人脈,讓自己的薪資翻倍等等.不過,有一個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正確的知識,那就是:如何高效學習的能力以上內容取自<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黃揚名著,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