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過程中,媽媽的主要角色通常是照顧寶寶“吃喝拉撒”,陪伴孩子玩耍互動的機會大多讓給了爸爸.美國、德國科學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媽媽多陪嬰幼兒玩游戲有助塑造寶寶陽光的性格,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 催產素是人體內的一種激素,它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增強信任感、同理心等社交能力.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觀察5個月大嬰兒與母親的互動情況,并對參試兒童的唾液樣本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與那些在游戲中鮮少得到媽媽回應的寶寶相比,經常和媽媽共同參與到游戲中的孩子,成長到18個月大時,催產素受體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顯著減少,這意味著催產素受體基因表達增強.此外,通過對參試兒童的隨訪發現,18個月大時,催產素受體水平較低的孩子情緒平和度差,更容易喜怒無常. 弗吉尼亞大學研究員凱瑟琳·科羅爾表示,遺傳基因、外在環境和社會互動共同影響我們的性格,嬰幼兒時期則是心理和行為軌跡的關鍵塑造階段.新研究結論表明育兒活動對促進跨代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相比媽媽帶孩子,爸爸帶孩子時通常比媽媽更開心.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使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一項調查數據,涵蓋了4486項兒童保育活動的詳細信息,對育兒活動內容進行分類,包括基本需求(吃飯、睡覺等)、運動娛樂(做游戲、逛公園等)、學習教育(完成家庭作業、接受家訪等)以及日常管理(醫院問診、接送孩子等).隨后,研究人員分別對比了父母花在照顧孩子上的時間和情緒等.結果發現,父親的育兒活動更多集中在娛樂及運動上,且多在周末進行.而母親的育兒活動多在室內進行,且為一對一的活動.相較于媽媽,“奶爸們”在親子互動中壓力更小,疲勞感也較少.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員卡德拉·麥克唐納表示,當今社會,父親已經比以往更多地參與到照顧子女的活動中,但親子活動上的男女差異依然明顯.“有些媽媽們做的育兒活動既費勁又不那么有趣,比如,帶孩子去游樂場玩肯定比半夜換尿布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