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睡不飽,飛走的踏青和聚會,沮喪憂鬱,暴增的家事量.媽媽手冊和母應雜誌都沒有先跟我們講清楚嬰兒的副作用. 事實上,育兒使83%的新手家長經驗到中度到重度的婚姻危機,兩個人在壓力下有更多情緒性的自動化反應,形成互動模式的惡性循環.(延伸閱讀:小小孩為婚姻帶來的無限挑戰,三種育兒壓力下的夫妻互動模式 https://blog.bananny.co/2020/02/05/parents-guide-1/) 而主要造成衝擊的原因,研究上歸納分別是:睡眠不足、社會孤立、憂鬱沮喪、勞役不均(JohnMedina,2015). 副作用一:睡眠不足 千萬不要小看睡眠不足帶來的影響.因為睡眠不足,會讓我們控制情緒的能力失去91% (JohnMedina,2015).也就是說,我們睡眠不足的時候,可以認知功能理性運作、好好講人話、好好接收訊息、好好使用邏輯腦思考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睡眠充足時的十分之一! 睡眠不足會讓我們變不可理喻、情緒化的討厭鬼.睡越少的那個,會越討人厭. 副作用二:社會孤立 有些相當殘酷的研究數據,相信會把想要孩子的伴侶嚇得退避三舍,包括:(JohnMedina,2015) 一、有八成的新手主要照顧者會經驗到寂寞,痛苦與無所遁逃. 二、孩子出生後伴侶只剩1/3的時間可以兩人獨處. 三、除了自己的配偶以外,主要照顧者每天只有不到90分鐘時間跟其他大人接觸. 每天,一個人,不間斷地面對一個沒得商量、不能等待、不會給你回應的新生兒,以及每天重複地做那些清洗、曬乾、復位、弄髒再清洗的家事,有可能有多痛苦跟沒有成就感(一生職志為環境清潔與幼兒照顧、並從中獲得意義感的人不在此限),以及,多麼孤單. 在這個我們可能最需要社會互動的階段,小人的需求卻剛好以一種最巨大的比例,排擠掉主要照顧者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這使得主要照顧者很難參與社交活動(抽到好籤,寶寶出門從不醒來,醒了喝完奶立刻睡去的不在此限). 只要孩子在,我們的身分,就是「照顧者」,沒辦法只是我們自己. 我們無法專心,無法像自己平時一樣思考、加入對話、談笑、發表看法、被傾聽、感受到與人連結帶來的撫慰.我們在社交中經常被孩子的需求打斷,感到與周遭有一種隱形的、隔靴搔癢的距離.外加出門要為孩子帶一大堆家私,還要擔心小孩在外面失控,以及做好心理準備如果遇到熱心正義魔人阿桑,想一想,就會覺得還是乖乖待在家好了. 結果連待在家,伴侶還是很少有時間獨處.假使有,經常是兩人一起倒頭大睡. 副作用三:憂鬱沮喪 壓力更大、生活更累、消耗的能量更多,卻更無法透過人際支持充電和加油. 本來身體沒有病痛、健康快樂的人,都可能因為能量只出不進而耗竭憂鬱了,更何況女性產後還有荷爾蒙的影響,如果再加上泌乳不順、發炎疼痛、產後婦科後遺症、漏尿腰酸、身體形象低落.....族繁不及備載. 大約有一半的媽媽會經驗到短暫的憂鬱,有10~20%的母親經驗到較長的憂鬱,甚至,有大約1/4到1/10的父親在小孩出生後也有憂鬱反應,特別是產後憂鬱症媽媽的配偶(JohnMedina,2015).這樣的現象,或許也可以解釋為,身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其實真的可能帶來很大的壓力,男性或女性都有可能會出現憂鬱! 副作用四:勞役不均 這個是大魔王了. 睡眠不足會過去,因為孩子會慢慢睡過夜,同房的孩子也會慢慢離開大人的臥室.社會孤立也會過去,很快地你會有一種新的社交圈(因為孩子而結識的育兒圈子),這裡每個人都跟你一樣隨時被孩子打斷、不專心跟別人相處,卻不會冒犯到任何人,甚至,總會有那麼一天你可以開始把孩子丟到夏令營之類的地方.產後憂鬱隨著荷爾蒙慢慢回歸平均值,也會過去. 唯獨勞役不均,特別對異性戀來說是個非常大的問題(研究數字上,同性伴侶的家庭較少有這樣的問題),而且常見的現象是,如果沒有留意去調整的話,可能終其一生的家庭生活中,都會看到勞役不均的存在. 參考主計處(2017)的資料以及學者的分析(藍佩嘉,2017),台灣的數字顯示,以雙薪家庭、伴侶兩人都是全職工作的前提下,女性每週從事家務的時數,30幾年來下降了將近20個小時,從原本是男人的11倍,減少到現在大約只有男人的2倍.帳面上看起來,進步了非常多.(延伸閱讀:職場媽媽:我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輪「第二班」.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4499) 你以為女人的時數變少,是因為男人時數變多了嗎? 相較於女性,男性每週從事家務的時數,其實30幾年來只增加了.....3小時!那剩下17個小時的家事量跑到誰的頭上去了?事實上,兩性勞務差距的縮小,主要是因為隨著台灣社會的生活變遷,整體家務的時數變少,而非男性分攤的時數變多.比方說以前我們的媽媽們說不定天天洗衣服,還要大費周章去河邊洗(我記得國小時放學總會經過一段小溪,永遠可以看到婆婆媽媽在那邊洗衣服),現在的媽媽可能一週洗一次,而且是借助現代家電、或是外包清潔幫手的協助. 雙薪家庭的異性伴侶,女人每天平均比男人多兩個小時的家庭勞務.(主計處,2017) 副作用讀到這裡,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們結婚的時候說會寶貝對方一輩子、會支持對方的夢想、會同甘共苦,這些那些的誓言,在這裡顯得有點讓人唏噓.不說別的,異性戀伴侶進入育兒生活之後,要同甘「共苦」,是要很努力才能做得到的!因為異性戀伴侶在育兒生活中的經驗,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了!! 來看看副作用一,異性戀伴侶中,多數情況下,是誰「比較容易」因為要餵奶(現在都提倡母乳)、或是因為杏仁核的活化高度警覺,而在半夜不自主地醒來、睡不回去,經驗到比較少的睡眠時數和比較差的睡眠品質?女人. 再看看副作用二,異性戀伴侶中,多數情況下,是誰在我們的文化脈絡中「比較容易」成為主要照顧者,經驗到更多的社會孤立感和寂寞感?女人. 接著看副作用三,異性戀伴侶中,多數情況下,誰「比較容易」因為生理因素、或是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壓力適應,而呈現出憂鬱的症狀?女人. 最後看副作用四,勞役不均,就不再多說了.女人. 男人的生活在嬰兒出現後,當然也可能一樣天翻地覆. 幹不完的家事活、接不完的指令、睡不好覺(就算自己沒醒也可能還是被叫醒)、參加不了聚會或為了賺奶粉錢埋頭工作、飛走的性生活或消失的小可愛(以前的老婆)........但是在這四個副作用上,基於生理上的、文化上交織出來的性別差異,讓一對異性戀的伴侶,雖然一起上了戰場,並肩作戰要cover各自的戰區,但兩個人的戰區,面對的卻是不同火力的攻擊. 有可能一邊是「阿凡達的飛箭和長茅」,一邊是「沙漠風暴裡的半自動武器跟導彈」. 我真心相信多數的男人,真的了解這兩邊的戰場差異有多大的話,不會坐視不管.因為多數的先生,都希望太太幸福,都希望自己能夠讓所愛的人快樂,至少,他們多數原本都是(也有可能現在仍然是)這樣期許自己的.既然我們一開始都是想要並肩作戰的,面對這些副作用,注意事項如下:1.找到一些策略,讓睡得少的人盡可能有補充睡眠的機會,獲得好一點的休息(只能好一點,因為這段時間要睡得非常飽也是不太合理的期待)反正「切記」,睡得多的那一個,不要傻呼呼地只顧著自己睡很飽!會出事.2.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找替手的資源,運用有替手的時間,讓主要照顧者有一些能夠充電的社交生活,或是跟另一半好好獨處.3.如果完全找不到替手可以讓主要照顧者喘息,那麼,找個樂意加入你們、相處起來也安心自在的好友或者家人也可以,讓主要照顧者有一些「有人一起帶孩子」的時間,會降低很多孤單的感覺,對於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4.孩子的次要照顧者、主要任務是賺錢回家的那一個人,也請要記得:「一個人照顧小孩問題多,早點回家最好~」(孫越叔叔叮嚀您~)5.「切記」不要隨意地病態化女性主要照顧者的情緒反應!輕易地在爭吵時一句「妳是不是產後憂鬱啊?妳該去看醫生吧!?」,這種反應容易對關係帶來破壞.6.給主要照顧者更多的愛,支持和陪伴,才是最佳的抗憂鬱良藥.搭配社會支持一起服用,效果更加.7.必要時為自己找尋心理諮商資源,萬事起頭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別輸給現在.8.和你的伴侶充分地討論家中的分工,隨著孩子的成長,常常調整兩個人合作的節奏,透過分攤主要照顧者的家庭勞務量,給主要照顧者更多的可預測感和掌控感. 孩子會帶來一些晶瑩剔透、幸福飽滿的時刻,是有的,他們是我們生命裡非常獨特的禮物和祝福,但,副作用,也是有的. 記得和你的伴,並肩作戰. Reference主計處(2017).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國內指標,料理家務時間.網路出處:https://www.gender.ey.gov.tw/…/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藍佩嘉(2017).職場媽媽:我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輪「第二班」.網路出處: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4499.JohnMedina(2015).洪蘭譯,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增訂版):大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教養出聰明、快樂、有品德的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