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衝浪,不能沒有浪,你只是需要學會跟浪合作,從經驗中判斷形勢.情緒也是一樣的,要活的精采,安全存活下來,你不能沒有情緒.和情緒合作,卻不會被情緒淹沒,五歲,就做得到.哪時候開始都不嫌遲 前一陣子在臉書上發現了好幾段五歲孩子滑雪、滑板、衝浪的影片,由衷地對孩子可以有的能力感到讚嘆,孩子的身體感可以透過被鍛鍊,完成那麼自然流暢的律動.讚嘆,卻不意外.在情緒上,孩子其實也可以這麼令人讚嘆和流暢.透過不斷從經驗中辨識情緒、一次又一次調節和應對情緒,孩子也會熟悉自己的情緒感,對自己的情緒有掌握度,和五歲的滑雪男孩掌握自己的身體一樣. 前陣子兒子幼兒園放暑假的時候,母子倆人去了一趟台東.很有趣的是,平常上學的日子也覺得自己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但真的一起旅行,又像他姍姍學步那時一樣朝夕相處,就會清晰地感受到孩子長大的痕跡.在男神金城武樹所在的伯朗大道上,有一個小插曲.很少在旅途中想要拍照的我,想要學網美拍藍天綠地非常有氣質的照片,於是,我們在一路乘風聊天的涼爽中把自行車停下來,要下車拍照.正值拍照扭扭捏捏時期的兒子,極度不甘願地拿著相機,一邊嚷嚷著不想要照相,一邊試著勸說我回到車上,好不容易走到了路邊一處適合照相的地方,僵持再三之後,嗨嗨既不肯入鏡,也不願意讓媽媽自拍(現在想想,應該來想辦法讓拍照變成好玩的事),就這樣抱住我的大腿,抬起哭喪的臉,說:「媽媽我不想要照相~~,我想要回去了啦~~」. 我雖有些小失望,但不至於太沮喪,反正本人的確也對自拍沒有什麼把握,很常拍了半天,還是只能望網美興嘆,讓照片默默躺在手機裡.於是我說:「好吧,那走吧.」,轉身往回.可是,兒子卻突然哭著拉住我,著急地說:「好啦!好啦!媽媽我要照了啦!」我放軟聲音問他:「沒關係啊,你不想照的話,我們就不要照啊?你怎麼剛剛說不照現在又要照了?你是怕媽媽失望嗎?」五歲三個月的兒子萬分委屈地扭曲著臉,點點頭.拍拍他的背,再跟他確保了一次:「沒關係啦~,沒拍到照片,是跟媽媽想的不一樣啦~,不過,媽媽沒有失望也沒有生你的氣啊,走吧,我們上車吧.」 結果笑死人,明明上了車,也繼續往前進了,小人還是哭不停,而且真的有眼淚.我心想,要哭的是媽媽吧,本人就這樣跟氣質金城武樹說再見了耶!又好氣又好笑地問他:「你為什麼還在哭啊?你是在生氣媽媽強迫你照相嗎?」,小人搖搖頭.「那你是在害怕媽媽生你的氣嗎?」,小人又搖搖頭.有時候我會對這種沒頭緒的哭泣,感到惱怒,但那天出遊,本母心情大好,既然猜不到,只好說:「好吧,你哭一下,媽媽繼續往前騎喔,你不生氣了再告訴我.」媽媽繼續前進,看到白鷺鷥就叫他看一看,看到超大輪子的農務車也叫他看一看,看到灌溉的大水車也叫他看一看,半分鐘、一分鐘,他就哭完了,恢復笑容開心聊天.又往前騎了大概五分鐘,開了舒跑給他喝.他邊喝邊說:「媽媽,你剛剛說錯了.」我:「什麼說錯了?」小人:「你剛剛說我不生氣了再告訴你,其實我不是生氣啦!我是傷心!」.我心裡O.S.,分得那麼清楚是不是? 每種情緒都有功能.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不同文化跟語言的人也許對同一個情境有不同的認知解讀,但是人類在認知解讀之後所出現的情緒,可以歸納分為六大類,分別是「快樂」、「驚訝」、「憤怒」、「恐懼」、「悲傷」、「厭惡」,舉世皆通.這六大類的情緒中,只有一種是舒服的,那就是「快樂」.有一種是中性的,是「驚訝」,它可以是驚喜,也可以是驚嚇,端看驚訝後個體對情緒刺激源的認知解讀,而且驚訝的時間相當短暫,因為你的認知會立刻運作,想要判斷這個讓你驚訝的刺激源是什麼意思?是否代表了危險?而你可以發現,扣除「快樂」與「驚訝」,剩下的四種情緒,「憤怒」、「恐懼」、「悲傷」、「厭惡」,都是讓人不舒服的情緒.為什麼?因為情緒本身的功能是行動的催化劑,它讓人類在複雜的群居生活中,因著不同的刺激源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啟動生理上的變化、導引行動、做出選擇.讓你憤怒的,你抵抗與反擊.讓你恐懼的,你逃走、靜止偽裝、或是攻擊消滅.讓你傷心的,你尋求照顧安慰或是獨處療傷.讓你厭惡的,你想辦法隔絕避開.讓你快樂的,你會一再地靠近和連結.讓你驚訝的,你停住以便觀察和判斷這個新事物是敵是友.大腦當中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包含顳葉、海馬迴、杏仁核,這些與情緒相關的大腦部位,在嬰兒一出生的那一刻、不需要學習、不需要等待任何器官變得更成熟,就已被內建好,在刺激源出現後迅速運作,跟痛覺一樣.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本來就被設計成需要有能力感知這些七情六慾的痛苦.透過感到痛苦,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物種才有辦法學會避開危險、生存繁衍.於是每一種感受,即使是不舒服的感受,都有它的功能和意義.孩子,也是一樣的. ~~~摘自「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 從他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鍛鍊孩子.教他們指認出自己正在感受的情緒,這是生氣、這是害怕、這是傷心、這是害羞的感覺.一出生就開始做,兩歲左右的孩子就有機會能分辨自己經驗到的是什麼情緒,就像兩歲就慢慢能在滑板上保持平衡的孩子一樣.我通常是這樣跟孩子兒子介紹情緒的:「你知道剛剛,你看到那個小姐姐手上拿著棉花糖,你也很想要有一支,那種感覺是什麼嗎?那是羨慕,你會說嗎?」,然後,你可以邀請他複述.久了以後,兒子在自己經驗到新的情緒而找不到語言描述的時候,還會問我.在五歲生日前後,他就曾自己問我說:「媽媽,我現在又想要去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又想要去家樂福吃冰淇淋,不知道要怎麼辦,這是什麼感覺啊?」,我回答他:「這種感覺叫掙扎,你會說嗎?」孩子可以把這些鍛鍊內化進自己的體系中,對自己的了解變得細緻,除了熟悉情緒,他們也能更清晰地辨認引發自己情緒的刺激源是什麼. 一個健康的人,需要的不是控管情緒、避免情緒,而是認識情緒,並且有調節情緒的能力. 我自己覺得,衝浪這個比喻很好.要衝浪,不能沒有浪,你只是需要學會跟浪合作,從經驗中判斷形勢,身體記得了如何乘浪移動,享受它帶你欣賞的風景.和浪合作,而不被浪淹沒,安全上岸,全身而退,迎接下一波海浪.情緒也是一樣的,要活的精采,安全存活下來,你不能沒有情緒.沒有情緒的人,就像沒有痛覺的人一樣,沒辦法久活,也不知道如何導引自己行動的優先次序,因為所有的事情都不痛不養.於是,我們並不是要孩子沒有情緒,而是讓孩子,一次又一次辨認、對應、調節這些不同的情緒,就像是給他們一塊衝浪板、讓他們不斷地練習控制自己的身體肌肉一樣. 他們會有能力,在情緒的大浪打來時,掌握住自己可以怎麼乘浪而行.和情緒合作,卻不會被情緒淹沒,五歲,就做得到.哪時候開始都不嫌遲 圖片出處:https://www.pinterest.com/pin/82176626325116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