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母親的角色,面對夫妻關係不同、職業不同、世代不同、孩子特質性別不同,一切都不一樣時,又怎麼能概括一句:「當媽就是這樣!哪個媽媽不辛苦?!」朋友群組中,見到一位老友吐露著成為母親後的身心俱疲⋯⋯先生長年在外地工作、她平日得獨自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同時又要兼顧全職工作,家庭與工作常讓她忙得焦頭爛額、喘不過氣;婆婆無法體諒她的辛苦,總在言語間有意無意暗示在外地為了家庭打拼的兒子最犧牲、最偉大,要媳婦多點體諒兒子.然而,未能獲得婆婆體諒支持卻不是讓她最在意的地方.每每,當她疲倦不堪快撐不下去,向自己媽媽傾訴時,換來的回應常常是:「當媽就是這樣!哪個媽媽不辛苦?!有甚麼好抱怨的?!」一句話的威力,讓她選擇把滿腹苦水吞下,而連自己最親近的媽媽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困境,才是讓她最沮喪挫折的地方⋯⋯聽她分享自己的生活,想像著終日與三個孩子單打獨鬥的畫面、在外地幫不上忙的丈夫、難以給予實質支援的婆家、娘家,因為接送孩子總是擔心上班遲到下班又急著準時打卡離開、工作的壓力、職場的不友善、疲倦超負荷的身心狀態、不敢奢求的metime⋯⋯面對親友:不可盡信,人人處境大不同儘管同樣是「母親」,我知道我們遭遇的挑戰大不相同.對於她的經歷,我有更多的敬佩、同時也有些心疼.過來人的經驗有如兩面刃,有時或許讓我們更能理解有相似經驗的人,但有時我們自以為的理解卻可能反而傷害了對方.近來,我服務的一位精神復康者飽受失眠困擾,已近兩週無法入睡,他為此痛苦不已又苦無解決辦法,擔心睡眠剝奪影響精神與情緒狀態,最終可能又再次發病住院.詢問之下,他才坦承:「其實我自行停了安眠藥,有個阿姨跟我說她也失眠了十幾年都能夠在不吃藥的情況下,持續穩定的工作,叫我不要吃安眠藥,安眠藥是毒藥對身體不好,她都靠著煲湯安神,改善失眠問題,所以我也想試試!」訝異之餘,我反問:「失眠可輕可重,你們的失眠情況一樣嗎?再者你們的身心狀況、生活環境一樣嗎?阿姨給建議前有沒有全盤了解你的狀況且謹慎評估呢?」身為親友:只管「聆聽」與「關懷」,切勿被迷思綁架阿姨以「過來人」的立場給出了建議,卻不知可能讓對方陷入發病的危機⋯⋯面對親友遭遇挫折困難時,我們通常很樂意成為傾聽者、關懷對方,如果剛好也曾經有類似的經驗就太好了,我們或許更能想像、同理對方面臨的處境.但「過來人」的經驗,也很可能形成一種迷思,我們會自動將過去的經歷套在對方身上,以自己侷限的經驗視角回饋對方,而忽略了每個人經驗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同樣是身為母親的角色,但夫妻關係不同、職業不同、世代不同、孩子人數特質性別不同、身邊資源不同、身心狀況也不同,一切一切都不一樣時,又怎麼能說一句:「當媽就是這樣!哪個媽媽不辛苦?!」而忽視了對方身處的困境與主觀感受呢?同理心的展現,不是仗勢過來人的傲慢與無視;而是願意放下自身固有的經驗,開放傾聽、並且尊重每個人視角所遭遇的困境.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尊重,或許我們的社會將更友善、更多失落的靈魂能即時被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