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最常遇到,或是說最容易被氣壞的事情,就是小孩像發瘋了一樣,言行不受控制,彷彿失去理性──等一等!這是成人認為他們失常,但小孩子不就是這樣長大又漸逐成為理性的大人的嗎?在照顧小孩過程中那種難以忍受的憤怒,透露著我們自己小時候是怎樣被馴化的種種不滿!父母往往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瘋小孩,忘記瘋狂是某種童年的本質. 人人都有過的幼年精神病成長,只意謂著我們以相對文明的方式來承載及應對早期生命階段的特質,尤其是「幼年精神病(infantilepsychosis)」的質地.相信每一位媽媽都能作證,即小孩面對各種挫折,總是以肢體動作來宣洩,用一般成人的「合理性」來看,其行徑絕對是「不文明、不道德」的:為遲到一分鐘的奶而哭鬧、為零食分配不均就把家裡的東西砸爛、自己跌倒卻怨恨是媽媽害的、無法得到玩具就在百貨公司的地板打滾、為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去偷父母的錢,甚至直接在店家偷竊⋯⋯若我們對自己的童年夠誠實,或在臨床經驗中發現的,受挫折的小孩其實早早學會以滿腹恨意來反擊,(我/他)們心中曾抱持著「折騰」他人的各種幻想(一般指向父母).所以,簡化地定義「文化」,就是忍受挫折,延宕滿足,且讓「良心道德」把隨憎恨而來的「反社會傾向」潛抑、轉向、昇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一位瘋小孩,只是往往忘記了,或害怕想起來!圖片│來源 那些年,我們是怎樣長大一事,十分值得回顧!一些父母很能夠接受與從容應對小孩的瘋質,但有些父母則只會被惹毛,總是以暴制暴.在某種心理學的觀點上,後者童年時的瘋質正是被其父母排斥與不當處理,也就是「被打大的!」許多傳統華人家庭裡被打罵長大的小孩,內心都有著被束縛的反社會傾向.在極端上,若他們一直無法得到修復的愛,未來可能會轉化成實際的犯罪行為.因此,兒童精神分析師Klein女士說過,面對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小孩會卯足全力地表達怨恨,這反映出幼年精神病之典型攻擊特徵.沒有成為罪犯的其餘大部份父母,則由於對童年瘋質的潛抑與自我束縛,所以變得十分僵化,情感上難以同理與應對「除了表現乖巧」以外的各種童年質地與表現.因此,在照顧小孩既辛苦又易怒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很值得回想自己是怎樣長大一事──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曾經的童年瘋質,其實也很需要被諒體、包容、了解、引導、照料……我們也不過是想要父母的愛!或是體會到Klein所說:「當一個人碰觸到恨與焦慮的根源處所產生最深的衝突時,他會發現那裡也存在著愛.罪犯身上的愛並沒有消失,卻以這種方式被隱藏、埋葬起來」.──那麼,我認為親子關係將會開展微妙的改變,你對孩子言行的感受與解讀也將有所不同. ※此文改篇自筆者發表於﹝女人迷﹞拙作〈當這個社會缺乏「病識感」:我們與精神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