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讓孩子有機會面對,他才能去好好想,他眼所見的這些,跟自己在家所見的不一樣的是什麼?為什麼他的家或他自己是這樣?為什麼別人家跟他不一樣?不一樣給他的感受是什麼?他開心嗎?比較喜歡自己家的經驗嗎?為什麼?他怎麼樣持續做到自己的家的規矩?星期一晚上,嗨嗨的15分鐘媽媽專屬時間..我們本來在玩救難隊的遊戲,玩著玩著,不知道為什麼被救出來的公主,突然要辦一個婚禮派對.在佈置派對現場和用粘土做蛋糕的時候,我一時好奇,就問嗨嗨,那你今天,是要辦女生跟男生結婚的婚禮?還是要辦女生跟女生結婚的婚禮?還是要辦男生跟男生結婚的婚禮?嗨嗨說,女生跟女生好了..我想起來,他從小到大,我們好像常常有類似的對話..比方說,我們有一陣子很喜歡一起看「種子寶寶」這本書.書的設計很有意思,從左邊往右翻,是談寶寶是怎麼進到媽媽的肚子裡的.從右邊往左翻,是談寶寶是怎麼從媽媽的身體裡生出來的.繪本裡有個地方在說,要有小寶寶的話,要先把媽媽卵巢裡的大種子(卵子),跟爸爸睪丸裡的小種子(精子)混在一起,才會有小寶寶,然後講到,有些爸爸跟媽媽自己沒有辦法成功把大種子跟小種子混在一起,就需要醫生幫忙(試管嬰兒)..有時讀到這裡,我就會自動補充說,如果是女生和女生想要有小寶寶(像是某某阿姨跟某某阿姨,我們有蠻多女同志伴侶的朋友),或是男生和男生想要小寶寶的話,也一樣需要醫生幫忙.有一次嗨嗨就接著我的話說,因為女生和女生都只有大種子,男生和男生都只有小種子,對嗎?我就說,對阿..也有一次他問我說,每個人家都是有爸爸跟媽媽,對嗎?.我記得我回答他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但是爸爸媽媽不一定住在一起,所以不一定每個人的「家」都會住著爸爸和媽媽,而且,也不一定每個人都想要生小孩,所以有些人的家是只有大人的.像是某某阿姨的家就只有她一個人和她的貓啊,然後某某阿姨跟某某阿姨(再度舉嗨嗨看過的女同志伴侶朋友為例),她們的家就只有兩個女生.像你的某某同學,他的媽媽因為生病死掉了,所以他的家就只有爸爸跟孩子們,還有阿公阿嬤.像是你的哪個哪個朋友,他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但是他有一個年紀大他很多的姐姐,他的姊姊就是他的爸爸跟另一個阿姨生的..嗨嗨非常認真聽,還再複述了一次:「跟另一個阿姨生的喔?」,我說,對啊.後來我們買了一本書是「我的家,你的家」,裡頭就有各式各樣的家的樣子..更之前的一次,應該是嗨嗨三歲左右,我們去參加一個婚禮,我帶他去新娘房看美麗的新娘子.那天回家洗澡的時候,聊到那個美麗的新娘子,他問我說:「媽媽,我以後長大也會有一個新娘子嗎?」我跟他說:「我也不知道耶,因為有時候小孩子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等到大一點是大哥哥的時候,才會知道自己是想要跟女生結婚,還是跟男生結婚,所以如果你以後是想要跟女生結婚的話,就會有一個新娘子,如果你以後是想要跟男生結婚的話,就會有一個新郎.」.我跟他聊到我們的另一本書「國王與國王」.然後他說:「那我可以跟你結婚嗎?我想要跟你結婚!」(是否多數媽媽都聽過鵝子講這種亂倫卻聽起來好甜蜜的話,哈哈) 我們一直都活在一個異性戀預設的世界裡,真的.這個異性戀預設的世界如此縝密滲透,從小時候的扮家家酒、孩子對家的每個扣問跟想像、到孩子在婚禮當中看見和電視上看見的,無一,不是異性戀的人物設定.於是讀繪本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可以創造更多的空間,帶孩子脫離異性戀預設的天羅密網裡,去看一看,世界上也有人是這樣相愛的.為什麼能偶爾脫離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預設,有它的重要性呢?我想到之前,我曾經在某個教養網站上,看到一篇文.題目我已經忘了,大致上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讓孩子和規矩跟你們家不一樣的孩子常常相處(比方說你們家不給吃糖和巧克力,但對方的家給孩子吃,或是你們家不給孩子看3C,對方卻會給孩子看),你就會為別人家的沒規矩付出代價,因為孩子會有樣學樣或是抵抗你所給的規矩..所以,那篇文的結論是,不要跟那些規矩跟你家不一樣的家庭一起玩..蛤???????.我深呼吸之後可以了解,因為這樣很麻煩,你得回應孩子對你的規矩的質疑,你得照顧孩子對別人的羨慕或是對自己家規矩的不甘願,甚至,你可能需要更用力去說明、堅持自己的立場,也許你還可能需要重新跟孩子協商,做出妥協或是調整.我可以理解這個麻煩.從心理學的角度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把跟我們的世界觀不一樣的訊息「屏蔽」在意識之外,因為這樣比較不會引起認知上的焦慮和失調,我們會覺得舒服一點,世界安全一點.但這樣的屏蔽應該有限度,你不能把屏蔽,變成剝奪.你可以不用每天跟那一家會準孩子吃巧克力的朋友朝夕相處,但你不能跟他們老死不相往來.你可以不用每天睡前都跟你的孩子讀「國王與國王」,但你不能讓你的孩子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這一類的書..為什麼不行??? 因為你剝奪得了一時,剝不了一世.它就是世界真實的樣子,存在的樣子,只是不是我們喜歡或習慣的樣子,但這個世界不是圍著我們轉,不會因為我們今天喜歡,它就存在,今天不喜歡,它就不存在.孩子遲早有一天會跟這些我們想要屏蔽在外的事實,正面相對.而且很多時候,那些正面相對的來源,可能就在他們自己的裡頭,尤其是關於愛,關於性,關於渴望.你剝奪了這些訊息,某一天他們在自己的內在感受到這個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他們會多麼驚嚇嗎?或是哪一天他們嘗到了禁忌的滋味(不管是巧克力,還是3C,還是性),他們可能會多麼報復性使用嗎?當你不只是屏蔽而是剝奪,你也一起剝奪了孩子和「異己」共存或是對話的能力.屏蔽可以讓你自己喘口氣,喊聲暫停.但屏蔽應該僅止於讓你喘氣,並且思考孩子會看到的差異是什麼?可能會有的困惑是什麼?我希望傳遞給他的是什麼?我怎麼回答他的疑問?幫助他了解我們所看重的事情,但是接納這個世界上有跟他不一樣的人..你需要讓孩子有機會面對,他才能去好好想,他眼所見的這些,跟自己在家所見的不一樣的是什麼?為什麼他的家或他自己是這樣?為什麼別人家跟他不一樣?不一樣給他的感受是什麼?他開心嗎?比較喜歡自己家的經驗嗎?為什麼?他怎麼樣持續做到自己的家的規矩?他不開心嗎?為什麼不開心?他想要突破或改變些什麼?他想要滿足或是嘗試什麼嗎?爸爸媽媽是怎麼想呢?爸爸媽媽在意的跟我在意的之間,可以找到協商的中間點嗎?我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來獲得我想要的改變呢?我能為自己負責嗎?.這很麻煩,所以你難免有需要屏蔽的時候,想它一想,非常自然. 這些麻煩,有它的價值,不能不碰,這是你的孩子在這個花花世界裡,與「異己」對話、從中更清楚自己的位置、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異中求同協商合作,很重要的能力.你今天用剝奪的方式來屏蔽它,你的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當有一天,他進入了青春期,你成為了價值觀跟他不同的上一個世代(異己)的時候,他就只會用他唯一會的方法來對待你..就是把「你」,也「屏蔽」在他的意識和生活之外.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