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說,「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怎樣當父母」,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事實上,我們知道又同時不知道,因為「當父母」這個經驗必然會撩撥起我們內心許多過去「當小孩」時被父母照顧的印象與感受.換言之,我們每個人必然潛意識地知道「父母可以怎樣當」──就是我們曾經被父母對待的經驗,這些經驗會成為新手父母的育兒參照.如果那個經驗是壞的,就像不少個案在諮商中跟我說的,他們所努力做的就是不要成為自己父母的樣子.但這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何今天我們如此推崇自由派教養 在台灣許多家庭裡,父母總是忙於工作,疏於溝通.那些親子相處的片刻,往往印上「你功課做完了沒?」、「你考試幾分?」、「你記得上補習班!」等句子,或是父母在生氣罵人、動手打人的駭人嘴臉.「他(她)從來只關心我考了幾分,但不會關心我開不開心!」──這種世代的傷痛,使得今天許多20-40歲的新手父母在育兒理念上要走向不打、放任、不要求的「自由派」,他們很容易被某種極端的人本教育理念吸引,「過於」強調小孩的個體、獨立、天然性,認為「罵一罵」也是害了孩子的一生,只管用「說教說道理」來處理在自由放任之下造成的一點點失序行為.或是我們很容易看到,某些父母不斷強調正向教育,無比的關心與讚美,時刻的在場與支援,彷彿孩子是一片易碎的玻璃,要隨時以正向情緒來做加固.圖片來源 管束派教養的反撲 另一方面,「管束派」仍然存在,他們不屑「自由派」的理念,把今天社會越來越多玻璃心的「小王子、小公主」,把隨處可見的「媽寶、靠爸族」,把經不起考驗的年青人……通通視為自由派教養下的禍害.最常聽到他們會指責:「你們根本不會教小孩!」一般來說,管束派父母是那些從父母當年的管束中熬過來,今天自覺還活得不錯、乃至覺得父母當年所做的都是對的那群家長.由於他們的「成功經驗」,他們會更為相信自己的管束模式,外人也難以影響其觀念.今天兩種教養方式的分野越來越明顯,使得「靠直覺」的父母也會被指責「沒有方法」.那您又是(又會)怎樣選擇的? 不是自由,也不是管束,而是小孩的階段!事實上,兩派教養的爭論在西方社會早就發生.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師,安娜‧佛洛伊德(AnnaFreud,1935)便說過:一個自由且自我信賴的人類(Afreeandself-relianthumanbeing),既不是從那種放任與缺乏限制的教養,亦不是從那種處處限制的管束教養中長大的.一個恰當的教養方式,也不是自由與管束的折衷與中庸之道,卻是要看孩子現在的成長階段為何!在小小孩身上,他需要許多安全感和感觀的滿足;到五歲左右,他需要被允許對世界好奇和一點假裝大人的獨立性;小學的時候,孩子既需要全身投入外界,又多少需要正確的性知識來預備青春期的混亂;而到了青春期,他又需要同儕的連結、與父母分離、自以為是成熟大人的錯覺,好為他的人生負責.因此,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是對的.事情有沒有做對,是由小孩的發展階段而定.父母能做的,是在尊重小孩的前提下引導與限制,同時放手予以自由.而每一個「引導、限制、放手、自由」的力度、品質、方式,是會隨小孩的成長而變動.如果做對了一切,等到某一天,我們的小孩便會成為很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