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時發佈於Medium鳥仔與上學之WHY女孩跟男孩已經在一起快六個年頭,她對這段感情卻有著許多疑惑.人們總說「時間能了解一個人」,但女孩只有不經意觀察到或是側耳聽說,男孩的過去或是生活上遇到的挫折或是創傷.而他從未向她主動提起過,女孩只有感受過男孩無聲的失控,也許是無來由的憤怒,或是沈浸在電玩世界之中.女孩自己,則是一個容易在感情世界裡自卑的人,她希望透過伴侶的依賴或是肯定,來確認雙方需要彼此的扶持.但在六年的時間裡,女孩無法在這一塊得到滿足,而她最常做的是在夜裡哭泣,檢討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沒有被男孩喜歡的理由.在女孩提出分手當日,她的言語盡是委屈,還帶著平時少有的憤怒,男孩很錯愕的詢問:「妳為何從來不跟我吵架或生氣呢?」,女孩心想:「不生氣、不吵架是因為我在乎你啊!」,而當女孩質問:「為什麼你總是拒絕我對你的關心,把我拒絕於千里之外?」,男孩心想:「成熟的人不就是該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不麻煩別人嗎?」一直努力在感情中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兩人,最後換來的卻是:不理解、越來越生疏以及遺憾的分離. 我們是在學習成熟,還是在逃避情緒?不知道聽完這個故事,你心裡是對誰感同身受?又可能對誰感到不諒解呢?是對誰都沒有關係,但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特別能容忍或是難以接受他人擁有某些情緒?而當你自己內心產生這些情緒時,你又會對自己說些什麼話呢?是激動、還是責備或是想要趕快轉移注意力不要再想它們?Photoby RenatoMu from Pexels「成熟的人應該要理性」,我從小常常聽到大人這麼說,也看見他們竭盡所能地實踐在生活之中.克制、忍耐,努力讓自己不帶情緒的回應生活各種棘手的狀況,並且對著兒時傷心、膽怯或是生氣時的我說,「不要(准)哭/害怕/生氣了」.但我想邀請大家來一起來反思,練就一身沒有情緒功夫的我們「變得更幸福?擁有了更好的人際關係?內心不常孤單與委屈?並且更勇於創造自己的生活了嗎?」其實在我自己成年後的生活正好相反,時常在感情關係裡感到自卑與寂寞,在工作時勉強著做不喜歡的事,或是與家人之間有著各種緊張的衝突.而年復一年過去,這些問題幾乎都沒有被好好的解決,人與人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甚至猜不太透我內心渴望的快樂到底是什麼.情緒是有功能的,它正在傳遞訊息給我們在Podcast上學之WHYS2EP6裡,心理師留佩萱跟我討論了現代人常見的情緒問題.佩萱提到:「有非常多的人從小就不被允許展現“負面情緒”,壓抑成許多積年累月的未爆彈.」這些未爆彈成為了人際關係的阻礙,對人生的無意義感,或是某天爆發出對社會深感厭惡的絕望感.在節目裡,佩萱嘗試讓大家了解,其實負面情緒不可怕,他們就像海浪,如果在安全的地方將他們釋放,他們將拍打上岸過陣子又緩緩退去.而情緒的拍打雖然會疼痛,但它們正嘗試跟我們說話.圖片來源:電影<InsideOut>你聽到內心底層的想法了嗎?“憤怒” 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喜惡和底線,並減少被外在剝削和侵犯的機會,劃出與他人適當的相處界線;在失去珍惜與在意的事物時,“悲傷”會傳遞訊息給我們.而願意展現脆弱與悲傷,更容易與人建立深度的連結,以及互相扶持的關係; “恐懼”則是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讓我們更緊戒並逃離危險.許多青少年因為社交壓力或基於對「勇敢」的誤解,過度抗拒恐懼因此造成許多悲劇的發生.歡迎大家來想想看,自己最無法接受哪一種情緒發生?而最常展現(尤其對親近的人)的又是哪一種情緒?另一方面,對某一種情緒的壓抑,往往會轉化成另外一種情緒,讓我們變成單一情緒的表達者.「為什麼我遇到挫折是生氣?而不是難過?」、「為什麼我受到威脅總是選擇恐懼?而不會憤怒?」,甚至有人逼迫自己無時無刻都要展現活力與快.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憤怒勝於悲傷的人,有可能真正能關心和撫慰你的朋友並不太多.若是面對威脅我們不正視憤怒而選擇害怕或傷心,別人無法搞清楚你的底線和需求,不管怎麼付出和順應他人,在關係裡永遠得不到快樂.而過度恐懼,會讓我們失去追求人生的可能性,一輩子受社會或他人的觀感囚禁.希望這些簡短的介紹能讓大家意識到情緒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佩萱的書籍<療癒,從認識情緒開始>有關於更多負面情緒(焦慮、愧疚等等)、情緒轉化以及防衛機制的介紹,非常推薦大家從今天開始慢慢關注自己的內心,還有面對負面情緒的習慣.情緒習慣的養成,大多是從家庭/兒時開始的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自己特有的情緒習慣是從哪裡養成的?其實許多都來自生長環境給予我們的訊號或威脅,因此日久生成了各種不同的防衛機制.在佩萱的書<療癒,從認識情緒開始>中,提到了幾種不同家庭的類型.有讓孩子感受到“表達情緒很危險”的暴風雨型,或是對情緒總是“冷漠以對”的寒風刺骨型,以及允許家人表達情緒並加以接納的陽光和煦型.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家庭傾向於哪一種,而目前自己又可能會塑造出哪一種類型?兒時最常與我們接觸的成人,尤其是親密關係的照顧者,是塑造情緒習慣的最重要角色.試想如果你最關心,或最希望被認可的對象,讓你感受到「哭/生氣/害怕是不好的,我很不喜歡」,我們會如何改變自己的習慣.甚至有些照顧者會對孩子實施口語或是肢體暴力,他們有可能會從此拒絕某些情緒,或是把被壓抑的情緒,積累成好幾倍的能量轉嫁到他人身上,這些都是人類讓自己活的更安全和舒服的「生存機制」.兒童情緒教育,從建立環境和正確心態開始在上學之WHYS2EP6的下集,我和佩萱介紹了情緒教育的課程案例.鳥仔認為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給予孩子安全和溫柔的環境,讓他們有機會從第一步「看見、察覺情緒」,練習到「解釋情緒」、「表達情緒」,最後成功的「調節」不同的情緒.而正確的心態包含了:(1)不總是否定/轉移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及(2)成人也「允許」展現並且示範如何調整情緒.有許多的大人雖然施行著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但還是對孩子的悲傷與憤怒感到恐慌,時常用各種方式轉移孩子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但其實久了孩子仍然會感受到「大人不喜歡、我不該展現情緒」的訊息,也會養成逃避情緒的習慣.第二點則是成人時常害怕自己的情緒被小孩發現,擔心自己無法擔任「堅強的保護者」或是傷害到孩子的內心.但其實我們的自我揭露,正好提供孩子學習「成熟處理情緒」的機會,儘管我們不是每一次都能恰當的表達情緒,但只要有事後的真誠交流與道歉,都能讓孩子體會到「擁有情緒是正常的」「現實生活中我該如何表達和處理」的智慧.圖片來源:RULERProgram https://www.rulerapproach.org/how-it-works/overview/在這邊也鼓勵各位家長或是教育者,在家中或是校園中,制定讓孩子們觀察自己情緒、訴說自己情緒和反思調節情緒的空間與時間.也可以用節目中所提到的MoodMeter(情緒儀表板)、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活動,來引導學生的情緒學習.情緒習慣與防衛機制,都是努力生存的證明Photoby AnnaShvets from Pexels節目的最後,佩萱也特地提醒大家,無論我們面對的情緒方式為何,都代表著過去的我們曾經努力的生活.在一些不得已的環境下,為了不再被否定、想保護珍貴的事物,或是讓身邊的人安心和快樂,這些理由都合理的塑造了這些習慣,督促著我們要成為更好、更有能力的人.只是過去的環境也許已經不再相同,長大成人的我們,也擁有更多能力去決定自己的人生,並且更圓融的處理各種問題.因此,無論過去哪些防衛機制使生活不順遂,或是有著不如意的結果,都不是種「錯誤」.它只是種證明和訊息,告訴我們:「過去的我很努力了!現在來一起接受和舒展自己的情緒吧!」希望在台灣未來的各個角落,都能更友善包容情緒,推廣情緒教育,無論是針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是幫助成年人解決所有複雜的生活問題,一起讓我們共創更圓滿及真誠的人生吧!也推薦大家收聽「上學之WHY」S2EP6,共上下兩集!以及閱讀留佩萱心理師的著作<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以及<尋找復原力>,有更多引導大家面對及處理情緒和心理議題的內容喔!感謝留佩萱心理師協助校閱:)資料來源:上學之WHYS2EP6 上集&下集<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留佩萱: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624RULERProgram: https://www.rulerapproach.org/how-it-works/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