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逝世,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溝通「死亡」?不同年齡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均不同,可由死亡的四個特性來理解:不可逆、終止、無可避免與因果.了解兒童當時對「死亡」的所知、所想與所感,有助於家長們掌握如何與小孩溝通親友死亡一事,並安撫其情緒.實例:公公過世後的第一次家族聚餐,五歲小孩問長輩:「阿嬤,為什麼我生日時,你沒有跟我吃飯?」.這一問讓長輩頓時再度崩潰、泣不成聲,所有人不知所措,媽咪咪趕緊請三歲的胖靈精遞上面紙.長輩哭了一會兒、情緒略為緩和後,轉頭對大姑說「這個妳要教啊!」.事實上,五歲對親人去世的概念尚未成熟,若可提前教育小孩有關親人過世一事,也許可避免上例發生. 🌸各年齡層對死亡概念的理解:完整版 & 精簡筆記版 🌺概念篇: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階段如何與孩子談死亡?各年齡層的發展與反應皆不同,均需大人的支持、傾聽與安慰.此外,大人對死亡的感覺或恐懼也可能轉移至孩子身上.故大人需調適好自己,方能協助孩子一同面對死亡. 🌸影響因素對死亡概念的理解,主要的影響因素有:1.過去經驗(pastexperiences):過去是否有遭遇親友或寵物死亡的經驗.2.年齡(age)3.情感發展(emotionaldevelopment)4.生活環境(surroundings)5.報章媒體:如卡通、電影、電視、報章雜誌、書籍、遊戲電玩等,是否有死亡的影像或意象. 🌸死亡的四個主要概念要掌握兒童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可從死亡的四個主要概念來看:1.不可逆(irreversibility)(即:死亡是永久的)2.終止(finality)(即:所有功能隨死亡而停止)3.無可避免(inevitability)(即:所有生物均會死亡)4.因果(causality)(即:死亡的原因)🌸各年齡層對死亡概念的理解以下是整理兩篇參考資料的筆記.兩篇參考資料在某些概念發展上略有出入,但可視之為隨年齡發展的過渡,在乎其發展順序即可.完整版:年齡概念發展嬰幼兒尚無死亡概念.維持正常作息即可,避免分離(separation).因為寶寶尚不會表達,通常只會用哭來表達他們的恐懼. 學步兒死亡的意義微乎其微.他們感到焦慮或害怕,是因周遭的人正處於悲傷、憂鬱、害怕或生氣之中.學步兒還不理解「死亡(death)」、「永遠(forever)」或「永久(permanent)」.即使過去遭遇親友或寵物死亡的經驗,但無法理解「生」與「死」的關聯.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永久的狀態.照顧好自己、辨認自己也有悲慟的需求.儘可能維持作息如常,例行日常(routine)也能在重大事故中對孩子形成重大的保護力量.與嬰幼兒時期一樣,避免分離(separation)、給予更多的注意力,來安撫孩子並可增加安全感(senseofsecurity).學齡前學齡前兒童可能開始理解大人們害怕死亡.此年齡層認為死亡是暫時性的(temporary)或可逆的(reversible),像卡通一樣.通常對此年齡層的小孩多用「上天堂」來解釋.此年齡層的多數小孩尚不了解「死亡是永久的」、「所有人或有生命的個體終將死亡」、「亡者不會吃、喝或睡」.學齡前兒童已是具體運思者(concretethinkers),依所看到的與所聽的逐字意義來看待事物.因此,不要用委婉語(euphemisms)如「她睡著了」、「去遠方探險」或「沈睡(sleep)」來解釋死亡,他們若不了解,可能會對睡覺或長途旅行產生恐懼.反之,誠實告知其摰愛的人已死亡及「這表示我們不會再看到他」.小小孩可能會繼續追問在哪裡死、什麼時候回來,父母如何回答也需有所準備.持續給予明確資訊,並告訴他們「記憶永遠都會存在」,多少可起安撫作用.是否有宗教上的解釋則取決於父母.但對小小孩來說,只給予宗教上的解釋並不是那麼有效,因為他們需要對死亡的事實有更具體明確的解釋.學齡前兒童可能會問「為什麼(Why)?」或「怎麼會(How)?」,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或行為造成他人死亡,或讓周遭的人難過.他們會感到罪惡或羞恥(guiltandshame).若是學齡前兒童本身患有重病,可能會覺得是他們做錯事或想法不對,才遭到懲罰.他們可能不了解父母已盡力保護他們遠離疾病.有兒童即將死亡,其手足若為學齡前兒童,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才是造成那孩子生病或死亡的原因,因此也需要安撫他們.因為小小孩不一定會說出他們的感受,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通常會不經意顯現出來,例如出現在遊戲中.記住:遊戲可作為兒童時期的語言,因此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從遊戲中透露出訊息.學齡兒學齡兒對死亡有比較真實的理解.雖然死亡可能會化身為天使、骷髏或鬼怪,但此年齡層已經開始認為死亡是永久的.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死.他們可能會好奇死亡的生理歷程與死後會如何.因為不確定自己死後會發生什麼事,害怕自己也會死亡.害怕未知事物、失去控制或與親友分離,都可能成為學齡兒們與死亡有關的焦慮或恐懼的主要來源.了解死亡是最終結果,但可能尚不了解其普遍性(universal).簡單誠實地解釋發生了什麼事,並確認他們了解什麼,若理解錯誤需花時間澄清.小孩可能需要父母的支持才能用正確字眼表達情緒與找到自我調適的方法.不斷讓孩子有機會陳述自己的感覺.重點在於傾聽,而不是說出完美的字句.尚不了解死亡的因果,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會遭受責罰或對所發生之事感到有罪惡感.要安撫他們:他們做什麼或說什麼既不會造成死亡,也不會讓死人復生.小孩可能擔心他們被單獨留在世上,尤其是特定大人死亡.例如阿姨過世,小孩可能會問媽媽「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掉?」.小孩可能變得常常想抱抱、警覺或佔據你更多時間.可提醒小孩:不是每個人生病都會死掉.告訴他,你很健康,不用擔心.讓他知道很多人都會照顧他.支持小孩做事情來降低焦慮,也要敏感於小孩可能覺得死亡太痛苦而不想談論或想到它.照顧好自己,並確保自己能提供支持.小孩會密切注意你.當他看到你很好,他也會覺得較舒服.青少年所有年齡都一樣,過去經驗與情感發展大大地影響青少年的死亡概念.多數已了解死亡是永久的且每個人都會死,開始建立自我認同(identity)、獨立與同儕關係,可能覺得自己活著不道德(immortal)或能否免於死亡.對他們自己死亡與否的覺悟(realization)會威脅到上述的目標.當他們面對死亡時,否認(denial)與抗拒態度(defiant attitude)可能使他們性情驟變,他們可能覺得自己不再歸屬(belong)或合適他的同儕們,可能會抗拒表達情感、覺得無法與父母溝通.因為他們已可抽象思考,可能想找尋死亡的意義,並思索更重大的問題如人生目的.結果他們可能進行有風險的活動、或對他們活著感到有罪惡感、或對他們無法控制生死感到憤怒.持續有耐心,父母可做的是鼓勵孩子用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悲痛.不一定有親友或寵物死亡的經歷.自我形象也很重要,若是末期癌症或療效可能造成他們外觀上的改變,他們可能會覺得獨自(alone)掙扎、害怕與生氣.讓青少年有機會可討論死亡,並找到能健康地表達感覺的方法:有時運動可降低緊張.聆聽音樂來冷靜或沖澡,都可以放鬆.寫日記、繪畫或其他有創造力的活動可幫助他們表達情感.跟朋友或家人聊聊,也能起安撫作用.父母以身作則,示範健康的因應策略,讓孩子看到對外尋求協助也是一種力量. 精簡筆記版:年齡概念發展、可能反應與家長指南嬰幼兒概念發展:尚無死亡概念.可能反應:用哭來表達恐懼.家長指南:維持正常作息即可,避免分離(separation).學步兒概念發展:死亡對他們的意義不大,尚未理解「死亡(death)」、「永遠(forever)」或「永久(permanent)」、「生」與「死」的關聯.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永久的狀態.可能反應:因周遭的人正處於悲傷、憂鬱、害怕或生氣之中,才感覺焦慮或害怕.家長指南:1.大人照顧好自己、辨認自己也有悲慟的需求.儘可能維持作息如常,例行日常(routine)也能在重大事故中對孩子形成重大的保護力量.2.與嬰幼兒時期一樣,避免分離(separation)、給予更多的注意力,來安撫孩子並增加安全感(senseofsecurity).學齡前概念發展:認為死亡是暫時性的(temporary)或可逆的(reversible),像卡通一樣.多數小孩尚不了解「死亡是永久的」、「所有人或有生命的個體最終均將死亡」、「亡者不會吃、喝或睡」.可能反應:1. 可能會問「為什麼(Why)?」或「怎麼會(How)?」,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才造成有人死亡,或讓周遭的人難過,而感到罪惡或羞恥(guiltandshame).2.小孩不一定會說出他們的感受,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通常會不經意顯現出來,例如出現在遊戲中.記住:遊戲可作為兒童時期的語言,因此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從遊戲中透露出訊息.家長指南:1. 通常對此年齡層的小孩多用「上天堂」來解釋.不要用委婉語(euphemisms)如「她睡著了」、「去遠方探險」或「沈睡(sleep)」來解釋死亡.2. 誠實告知其摰愛的人已死亡及「這表示我們不會再看到他」.小小孩可能會繼續追問在哪裡死、什麼時候回來,父母如何回答也需有所準備.3. 持續給予明確資訊,並告訴他們「記憶永遠都會存在」,多少可起安撫作用.4.是否有宗教上的解釋則取決於父母.學齡兒概念發展:對死亡有比較真實的理解,已經開始認為死亡是永久的.可能反應:1.害怕自己也會死亡,或害怕未知事物、失去控制或與親友分離,也會使學齡兒童感到焦慮或恐懼.2.擔心自己受到責罰,或對親友死亡感到罪惡感,或擔心親近的人死亡.想得到更多安撫或注意力,如想抱抱.家長指南:1. 簡單誠實地解釋發生了什麼事,並確認他們了解什麼,若理解錯誤需花時間澄清.2. 小孩可能需要父母的支持才能用正確字眼表達情緒與找到自我調適的方法.不斷讓孩子有機會陳述自己的感覺,重點在於傾聽.3. 小孩會密切注意大人.當他看到你很好,他也會覺得較舒服.青少年概念發展:過去經驗與情感發展大大地影響青少年的死亡概念.多數已了解死亡是永久的且每個人都會死.可能反應:1. 否認(denial)與抗拒態度(defiant attitude)可能使他們性情驟變、覺得無法融入同儕們;可能會抗拒表達情感、覺得無法與父母溝通.2.已可抽象思考,可能會想找尋死亡的意義,並思索更重大的問題如人生目的.結果可能進行有風險的活動、或對他們活著感到有罪惡感、或對他們無法控制生死感到憤怒.家長指南:1. 父母有耐心、鼓勵孩子用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悲痛.2. 讓青少年有機會可討論死亡,並找到能健康地表達感覺的方法,例如:運動可降低緊張;聆藉由聽音樂冷靜或沖澡達到放鬆;寫日記、繪畫或其他有創造力的活動可幫助他們表達情感;跟朋友或家人聊聊;父母示範健康的因應策略,讓孩子看到對外尋求協助也是一種力量. 參考資料:AChild&39;sConceptofDeathHowChildrenUnderstandDeath&WhatYouShoukdSay 🌺作法參考胖靈精的阿公在他3歲驟逝,由於措手不及又忙於準備後事,只能趁著一些空檔跟胖靈精談.三歲時對「死亡」的概念尚未成熟,挑選合適的繪本引導,配合現況加以延伸說明.以下推薦一些與死亡有關的繪本. 🌸與「死亡」有關的繪本推薦雲上的阿里➡️主題:子女過世.(購買連結:博客來) 象爸的背影➡️主題:父母過世.(購買連結:博客來) 媽媽還沒回來嗎?➡️主題:親人的愛;等待、落空、調適、珍惜.(購買連結:博客來)原本以為主題是否有關媽媽死亡,心情隨著每頁劇情上下起伏,也以為是悲劇收場.與胖靈精親子共讀幾次,才在偶然中發現是個Happyending哦~~大家也可以試著找找末頁的彩蛋!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主題:爺爺奶奶過世(購買連結:博客來)因為是胖靈精的阿公過世,所以媽咪咪將重點放在此本繪本.此繪本詼諧逗趣,幽默地述爺爺在死亡後會住在哪裡?變成什麼?如何投胎轉世等等,用輕鬆有趣的方式但仍可具體地探討死亡.胖靈精最喜歡有遊樂場的天堂和溜滑梯的墳墓這幾頁🤣🤣,他覺得天使阿公可以玩溜滑梯,很棒! 🌸媽咪咪的做法1.婉轉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陳述事實媽咪咪跟胖靈精解釋:「阿公因為跌倒撞傷,流很多血,住在醫院裡面.阿公長出翅膀,現在已經飛到天上當天使阿公囉!阿公長翅膀後,也會常常飛回來看你,因為阿公很愛你!如果你想阿公,也可以看放在客廳的照片,跟阿公說你很想他,阿公聽到後,也會飛回來看你哦!因為阿公知道你也很愛他!」.胖靈精似懂非懂,透過不斷跟他強調「天使阿公住天上」、「阿公也很愛你」和「想阿公可以看照片」,胖靈精似乎比較懂「阿公不會再住在這個家裡,住在天上」了,有點像「搬家/搬到天上住」的概念,並提供想念時的因應方式.胖靈精看到大家忙著做元寶和摺蓮花,說他也要摺元寶送天使阿公,我聽了很感動,即使摺得……(如下圖,精細動作尚在發展),但這就是胖靈精對天使阿公的愛.大長輩聽到胖靈精叫天使阿公,跟大長輩解釋因為阿公長翅膀、住在天上了,大長輩聽了也較舒服,避免在低迷氣壓中提到「死亡」,再度觸發悲傷情緒.此後胖靈精都稱呼「天使阿公」.初期,媽咪咪發現有幾次胖靈精自己去看客廳的照片,問他是不是想阿公了,胖靈精眼眶泛淚地說「對啊!我好想阿公!」,我也是忍住淚水跟胖靈精說「天使阿公有空會飛回來看你的哦~因為天使阿公也很愛你」,然後兩人溫暖地抱抱~2.維持正常作息即使籌備後事相當忙碌,尤其是褶蓮花和元寶相當耗時,但我們仍舊維持正常作息,天氣暖和也會外出活動.除了家中少了天使阿公,一切如常,也隨時注意胖靈精的情緒,幸好一切平穩.有次做夢,胖靈精說夢話「阿公流眼淚……阿公來不及……」,可能是天使阿公來看他了吧?!3.講述往事,亡者仍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後事告一段落,家人悲傷情緒漸趨緩和,我仍跟平常一樣跟胖靈精講述天使阿公的事,有些就會提過去天使阿公如何疼愛他、或發生過的小趣事.4歲多時,胖靈精已經懂得天使阿公不住家裡了,他說「以前我們這裡住6個人,現在住5個人」.最近我請胖靈精把收據放天使阿公(書房的)書桌上,卻看到胖靈精從樓上下來,心裡納悶地問他去樓上做什麼,胖靈精回答「不是要把收據放天使阿公桌上嗎?所以我拿上去放」.我笑了🤣🤣,是我沒講清楚、下次改進!原來胖靈精現在覺得天使阿公住在樓上神主牌位裡了,所以把收據放天使阿公的「神桌」上,因為每次拜拜,媽咪咪都讓胖靈精雙手合掌請天使阿公「保庇!保庇!」.真是可愛的胖靈精!雖然失去,但是我們攜手從失去中學習堅毅與珍惜~謹以此篇獻給在天上的天使阿公,感謝公公支持我的教養方式,我們永遠敬愛與懷念您!💕 如果認同或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末留言哦!也歡迎按讚、追蹤加關注哦!🌸前往:媽咪咪粉絲專頁按讚和追蹤!🌸🌸點選:加媽咪咪Line好友!🌸🌸覺得文章很實用,趕快點選下面按鈕分享給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