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初,半個月前,太魯閣火車出軌事故,震驚了全台灣的我們.也許有些人已經走出來,不會被相關新聞影響到自己的情緒,但我也認識不少人,每每看到新聞仍會心有餘悸,或者看到相關文字與圖片,心中便立即鬱悶起來.如果你還沒有從哀傷的情緒中出走──不論你是替代性創傷者、還是有認識的人在這事故中離世──也許你都可以了解「哀傷的藝術」,允許自己在其他失落事件中,都可以慢慢的、以自己的步調康復起來. 你可走過哀傷五階段?瑞裔美國精神科醫生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Kubler-Ross)在1969年提出了廣為人知的哀傷五階段(TheFiveStagesofGrief),此模型指出大部份人都會在某個重要的失落(失戀、離別、死亡等)事件後,經歷的五個階段轉折:(1)「否認」失落的事實→(2)為此事的發生和結果而「憤怒」→(3)對事情的細節與結果「討價還價→(4)日漸對事實感到「憂鬱沮喪」→(5)最終我們走出憂鬱,「接受」了事情的結果庫伯勒・羅絲認為,各個階段並不一定會按順序發生,失落者亦不一定會經歷全部五階段,但一般會至少經歷兩個階段,然後走向「接受」.可見,庫伯勒・羅絲為失落的哀悼,指出了模式與盡頭.如此,我們可以試著看見並允許自己所處的哀傷階段,給予彼此安慰.圖片│來源 仍舊哀傷,跟有否接受失落無關 然而,在心理諮商的現場更常看見的是:安慰,乃無補於事的.好比一位喪子近二十年的媽媽,或一位離婚已六年的太太,我和她們都認為自己早已走過「接受」的階段,事情早就好轉了,人們卻仍會深深地記得(離)逝去者的笑聲、最愛的口頭禪、擁抱的氣味、肌膚的觸感、任何關於對方的事⋯⋯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哀傷的路途要走,對於「好轉/接受/走過失落」的那個念頭與堅持,反而加重了人們的苦楚,反而強化了「未能哀悼」的事實.其實,已經有不少質性或量性的研究指出庫伯勒・羅絲的模式不甚正確.真實的情況是:面對失落,哀傷中的生還者繼續他的日子,而只要他活著,總有可能再次感到哀傷.仍舊感到哀傷,這跟有沒有接受失落無關! 時間能做的,不多也不少 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彭大歷斯,在面對他自己的失落時便誠實的說:「我需要時間,一段長到能讓深深傷口癒合的修復期,讓我得以重新挺直、站起、再往前走.雖說如此,但我們不是每次都能治療愛的痛楚.」我們都聽過「讓時間處理」這個處方,但時間能做的,也許只是讓傷口不那麼痛,令日子回復日常,叫日常能克制傷痛,然後讓「週年紀念日」變成「盡情哀傷日」.我想,也許唯有心痛的感覺,才能夠為我們確實相遇與深愛過的某段緣份,作證. ※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女人迷﹞拙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哀傷之途:也許永恆的心痛,才是深愛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