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以前雖然我和安心爸有在教會上「婚前輔導」幾周的課程,針對蠻多可能的議題進行討論,例如要不要生孩子?生幾個?錢要怎麼分配?戶頭要合併嗎?所有支出都對半分嗎?對於教養孩子的想法?對於婚姻生活的想像?性關係的維繫?....等等的討論,一切還是從真正登記成為配偶,正式住在一起之後,才真正有感.今天想寫有關原生家庭的部分.我跟安心爸的家庭背景其實蠻相似的,我們的爸媽比我們更早認識,雙方父母都是基督徒,都在同一間教會聚會,據說我小時候,還有讓公公教過兒童主日學;小時候我很多穿不下的洋裝,都是送給小姑穿.不僅如此,我和安心爸國高中都讀同一個中學、雖然我們差兩屆(是的我是學姊),但經歷過的學校文化、老師、重要活動都一樣,大學(還有研究所)也很碰巧地在同個大學就讀,一個文組、一個理組.我們的父親都在大學任教,母親都是家庭主婦,我們的家庭對於「回家吃飯」這件事情都蠻看重的,所以我們交往時就很有默契地,要約會吃飯都是午餐,不輕易占用晚餐回家吃飯的時間,對此在交往時真的省力很多,不需要試圖讓對方理解為什麼晚餐一定要回家吃?不能約晚上嗎?也不是不行,就是會需要特別溝通一下,頻率也不能太高,避免影響原來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們很少約晚餐,也省去不少麻煩.即便我們的信仰、求學背景、家庭社經地位如此相似,兩個家庭還是差距蠻大的.娘家非常習慣周末都是在外食,而且剩菜通常不會帶回家,和婆家相差甚鉅,這是消費模式和習慣的不同.娘家的關係非常緊密,家裡的LINE群組總是會鉅細靡遺地報告各自的狀況,早餐吃了啥、今天的行程、生活瑣事;婆家的群組則是比較一般家庭的模式,有事才拿來溝通、或是傳遞資訊用.相近的信仰,讓我不用擔心逢年過節或重要的節日需要幫忙準備拜拜的東西,也不用因為家裡的信仰和自己的信仰不同而會碰上信仰的衝突之處,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時,一樣可以和公婆小姑們一起禱告,非常幸福.在教導孩子們信仰相關的議題,公婆也時常可以插入,一起教導孩子們;有時候喜宴也會碰上兩邊爸媽都會參加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把小孩平均分配給兩對阿公阿嬤照顧,自己好好吃飯(誤).關於婆媳關係,或者說身為媳婦這個角色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我在婚前完全沒有概念.常跟老公說,我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他、和他們一家人.在還沒嫁入他們家之前,有機會和婆婆聊天時,她就說她非常希望有很好的婆媳關係,我最欣賞的就是婆婆直來直往的個性,在熱心和體貼的特質之外,是個非常單純的女性.婆婆並不是精明幹練型的,這反而是讓我最放鬆的一點,因為不會被要求和期待,婆婆也不會要我跟著她傳承她的拿手好菜,因為婆婆煮菜都非常隨性,每次的比例可能都不太一樣;煮菜也不是我的強項,我只會把東西煮熟,按照食譜煮出來勉強能吃,稱不上多美味.公婆從沒有要求我煮什麼拿手菜給他們品嘗,也不會要求我服侍他們,在婆家住的每個早晨,我都跟老公一起賴床到很晚,起來就問有什麼可以吃的,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真的是一生的運氣大概就用在遇到老公和老公一家子了.當然,之前他們來家裡看孫,結婚大概五年,我終於有機會煮一桌家常菜請公婆吃,卯足全力,公婆也是吃得很開心.很喜歡婆家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偶有口角,但不會影響到彼此間的關係,在婆家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大概是結婚以後最在意的事情了吧!因為娘家&婆家都在同個縣市,除夕娘家都在教會跟弟兄姊妹圍爐,吃完我爸媽哥哥總是會跑來婆家,一開始是要看我,跟我聚聚,後來則是要看孫子孫女,也非常感謝公婆小姑都很包容地接納我娘家每年過年的拜訪,更不用說安心兄妹過生日,有幾次都是兩個家庭一起為小傢伙慶生,兩家人和樂融融大概是作為子女和為人媳婦的幸福之一吧!撰文至此,我也說不出個什麼結論,只能說,如果婚姻要美滿,原生家庭絕對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也讓我在許多事上體會到古時候強調「門當戶對」的重要性,說白了,如果兩家價值觀相似,在維繫雙方家庭的關係上絕對是一大助益.別再說,只要兩個人高興就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