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臨床觀察,大部分的著床失敗跟胚胎品質有關.除了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之外,胚胎師們是怎樣判斷胚胎的好壞呢?胚胎師通過定時觀察胚胎的外形,以“形態學”(Morphology)來判定胚胎品質,作為預測胚胎著床率的依據,等級越高的胚胎有較高的著床成功率.自然受孕的情況下,卵子與精子在輸卵管結合成為受精卵之後,會一邊做分裂一邊移動到子宮腔,大概在受精後的第7天會在子宮內壁著床.在試管嬰兒療程中,胚胎師會分別在第1、3、5天觀察胚胎的發育狀態,依胚胎等級在D3和D5中選擇胚胎植入的時間點.D3胚胎如何分級? ﹝數字:細胞數目﹞﹝第一個英文字母:細胞對稱性﹞﹝第二個英文字母:細胞碎片比例﹞D3胚胎的等級中,數字為細胞(Blastomere)的數目,正常情況下胚胎會發育6-8個以上的細胞數量.第一個英文字母代表細胞對稱性,分為兩個等級:A級:細胞大小一致C級:細胞大小不一致第二個英文字母為細胞周圍的碎片(Fragment),有A、B、C和D四個等級:A:優質,沒有碎片或碎片佔比少於5%B:優良,碎片佔比10%-20%C:普通,碎片佔比20%-50%D:差,碎片佔比超過50%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常會在細胞分裂中產生細胞質碎片.這些細胞質碎片過多會影響到胚胎的發育,也可能代表胚胎染色體不正常.D5胚胎如何分級? 滋養層細胞多←→少ABC內細胞團多↑↓少AAAABACBBABBBCCCACBCC ﹝第一個英文字母:內細胞團﹞﹝第二個英文字母:滋養層細胞﹞第一個英文字母為內細胞團(ICMmorphology)的分級:A:細胞數目多,排列緊密B:細胞數目較少,排列鬆散C:細胞數目稀少第二個英文字母為滋養層細胞(TEmorphology)的分級:A:細胞數目多,排列緊密B:細胞數目較少,排列鬆散C:細胞數目稀少品質越好的囊胚可以預期有更好的著床率,也表示胚胎發育形態越良好.茂盛醫院同時擁有另一套D5胚胎分級法,評分面向更多元更精密,確保胚胎師能更全面地預測胚胎著床率.胚胎等級越高就會越好嗎?胚胎的等級越好確實可以有較高的胚胎植入成功率.根據一項研究,將胚胎依等級分為4組.優質胚胎(AA)良好胚胎(AB,BA)一般胚胎(BB,AC,CA)較差胚胎(其他等級)研究人員分別為胚胎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得出以下結果: 胚胎染色體正常率優質胚胎(AA)50.6%良好胚胎(AB,BA)39.4%一般胚胎(BB,AC,CA)38.0%較差胚胎(BC,CB,CC)32.0%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為胚胎等級與胚胎染色體正常率有關,胚胎等級越好,染色體正常率也會越高.但,胚胎等級和染色體正常跟試管嬰兒成功率並不是絕對相關,若得出的胚胎等級不理想,還是可以跟主治醫師討論,畢竟每顆胚胎都是寶貴的.到底該選D3還是D5? 在之前的試管嬰兒療程中,因為子宮環境比培養箱的人工環境更適合胚胎發育,也有部分胚胎無法在體外培養到第5天的囊胚期,在第3天植入胚胎提高著床成功率.而在第5天植入胚胎,除了降低多胞胎和子宮外孕的機率外,也可以通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或單一基因遺傳性疾病檢測(PGD/PGT-M)排除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但,目前的人工生殖技術持續進步,茂盛醫院胚胎師會將受精卵放置在溫度和濕度穩定的培養箱裡,讓受精卵在模擬人體輸卵管和子宮的環境內發育成長,受精卵有更高機會在體外培養到第5天,讓試管嬰兒療程中的民眾和醫師,有更多的選擇空間.AI電腦也可以輔助選胚胎胚胎等級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胚胎評斷方式,而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持續在人工生殖技術上突破.茂盛醫院目前除了胚胎縮時攝影(Time-Lapse)之外,茂盛醫院使用35年的龐大數據搭配AI人工智能系統讓胚胎挑選變得更迅速且精確. 文章來源:茂盛醫院參考資料:KimMK,ParkJK,JeonY,ChoeSA,LeeHJ,KimJ,ChangEM,KimJW,LyuSW,KimJY,KwakIP,LeeWS,YoonTK.CorrelationbetweenMorphologicGradingandEuploidyRatesofBlastocysts,andClinicalOutcomesinInVitroFertilizationPreimplantationGeneticScreening.JKoreanMedSci.2019Jan10;34(4):e27.doi:10.3346/jkms.2019.34.e27.PMID:30686949;PMCID:PMC6345636.LeeCI,SuYR,ChenCH,ChangTA,KuoEE,ZhengWL,HsiehWT,HuangCC,LeeMS,LiuM.End-to-enddeeplearningforrecognitionofploidystatususingtime-lapsevideos.JAssistReprodGenet.2021May22.doi:10.1007/s10815-021-02228-8.Epubaheadofprint.PMID:3402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