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敬翔在象牙海岸吉格洛,5個男孩正在可可農場中揮舞著砍刀工作著,他們表情呆滯、幾乎不說話.這些男孩都是在幾個月或幾年前從西非內陸國家布基納法索越過邊界,來到象牙海岸的.當華盛頓郵報記者詢問一名男孩的年紀時,他緊張兮兮的回答「19」,根據當地的勞動法,這個年齡是可以合法工作的.不過,當遠方監視他的農民分心望向別處時,男孩偷偷在沙地上寫了一個不同的答案:15.經過了解,這名叫做阿布的男孩從10歲就來到這座農場工作,但他一開始以為自己會去的地方是學校.這是可可供應鏈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童工.光是在象牙海岸與迦納,粗估約有210萬兒童在極為剝削、惡劣的環境下從事奴隸般的工作,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收入!而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巧克力品牌都曾經在2001年承諾要終結這樣的現象.甜蜜的象徵?大多數的巧克力都是成千上萬受困童工的作品200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了西非使用童工來生產可可的新聞,隨後許多媒體加入報導行列中,國際可可產業被指控藉由這些童工與人口販賣來獲利.隔年,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一些大型巧克力廠商共同簽署了「可可協議(Harkin-Engelprotocol)」,承諾要在4年內讓童工從西非可可園中消失.但是2005年沒有達成,延後到2008年、再延到2010年都一樣,而2020年是下一次規定的最終期限,但是普遍認為仍然辦不到.品牌如雀巢、瑪氏都不敢保證他們的巧克力沒有任何童工,因為可可供應鏈過於複雜,導致他們也不敢肯定自己的豆子究竟從何而來.2010年紀錄片<巧克力的黑暗面>導演、丹麥記者米奇·米斯特(MikiMistrati)曾批評過這份協議不過只是一份「文件與政治作秀」.不過真相是,很多品牌真的有行動,只是他們低估了整個產業中童工存在的規模,也不知道如何根絕.以瑪氏為例雖然有建設學校、傳授更好的生產方法、補助等干涉性的作法,但他們發現可可供應鏈極為斷裂,這些方法都不足以引發大改變.因此2018年時啟動了「可可世代計畫(CocoaforGenerations)」,準備在10年內投入10億美元,設置健全的童工監測和補救系統(CLMRS)、增加兒童教育機會與農民收入等多管道下手來嘗試解決.除了大品牌有動作外,也有許多新品牌因此誕生.來自荷蘭、創立於2005年的「Tony&39;sChocolonely」就是創辦人決心改變這個產業而生,他們推出「100%無奴隸巧克力」試圖喚醒全世界買家對於童工奴隸的關注,企圖從消費端給予生產端壓力,來改變整個產業.一塊巧克力的利潤,農民只分得6.6%根據2015年<CocoaBarometer>的統計,一塊巧克力最後的利潤,零售商拿走了44.2%、製造商拿走了35.2%,而農民只剩下6.6%.相較於1980年代可以獲得16%來看,全球巧克力市場不斷上升,但是農民的收入反而是下降的,顯示整個產業鏈非常不公平,微薄的收入讓農民根本難以維持生計,也連帶造成奴隸、童工等現象!也因為這樣,在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雨林聯盟(RainforestAlliance)等團體的推動下,可可也出現了保證了最低收購價的「公平貿易」,巧克力品牌可以透過提高符合認證標準的可可豆比例,來取得認證.不過根據統計,2016年獲公平貿易認證的可可農生產了佔全球產量5%的可可,但是貼有公平貿易標籤的巧克力只賣出不到一半,農民無法銷售全部可可豆就可能轉回原本低價的市場銷售.想讓公平貿易進一步發展,消費端也要做出改變,來購買這些公平貿易巧克力才行.象牙海岸與迦納組成OPEC,以改善農民的困境!不過,象牙海岸與迦納於2019年曾表示,巧克力生產商太專注於自身的永續計畫,而忽略了兩國提出的計畫.因此,2020年象牙海岸與迦納宣布組成「可可豆版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聯手控制可可豆的價格,決定針對買家額外徵收每公噸400美元,若可可豆價格以每噸2500美元計算,相當於漲價16%,這些金額將作為「生活收入差異」幫助農民解農民狀況.整體來看,目前整個可可產業仍然存在許多不公平現象,低薪、奴隸、童工、資訊不對等的情況屢見不鮮.要改變整個供應鏈,已經不可能只是一方政府或是製造商的責任,正如Tony’sChocolonely的目標與做法一樣,需要包含消費者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正視這些問題,共同提高標準,才能一步步改變結構已經根深蒂固的可可產業.延伸閱讀▶如何創造可可職人新經濟?不能只把可可當農業,重點是轉化生活美學體驗▶你吃的巧克力從何而來?看酸澀可可豆如何大變身!▶一口也停不下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巧克力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