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在育兒最近因為功課跟工作,一直在「青少年」中.蒙特梭利醫生對人的觀察研究,提出12-18歲的青少年就跟0-6歲的嬰幼兒極為類似.我們已經很能理解與接受,許多科學家或是醫生透過研究告訴我們,0-6歲是一個奠定人格基礎的重要年齡段,但比較少人在探討青少年12-18歲的這個階段對人類發展或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有多重要.蒙特梭利醫生提出,在12-18歲的這個階段,如果一位青少年的身心靈發展需求都能夠被支持,意思是當他感覺自己的生命可以被同理與陪伴以及他的家庭與學校教育能符合他真的需要,這個青少年即將可以從一位兒童成功地轉換成一個成人.這是什麼意思呢?蒙特梭利醫生幫這個結果命名為valorization.在英文字典裡其實很難找到它真正的涵義,但valor這個字在英文裡卻是時常被運用的.Valor是遇到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心靈或情緒上能勇敢,有勇氣的去面對.這個字通常會出現在形容一位勇士即將要上戰場前的狀態.蒙特梭利醫生的valorization就是在形容一個人能慢慢養成這般面對未來人生挑戰之勇氣的過程,一個發現自己原來是有能力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的「我知道我可以」,一個發現自己有能力為了目標付出努力的「只要我想做,我知道我能盡力而為」.對蒙特梭利醫生來說,valorization是從出生就開始預備的過程,但明顯的轉換就發生在青少年的階段.德國的心理治療師ErikErikson因為他的psychosocialidentitytheory(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而知名.他提倡童年對人類的發展的確非常重要,但不可忽視一個人從出生至生命末在社會環境中的持續發展.Erikson提到青少年階段是社會心理發展的核心期.當一個人如果在這個期間能夠轉換的成功,他將得到一個一致與持續性的自我認同與自我理解的個性狀態.但是如果沒有轉換成功,這個人從青少年一直到終身,都會存在於一種自我個性的混淆,意思是會一直質疑自己到底是誰與自己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回頭看看0-6歲的孩子.在2歲左右孩子總是會說「不要不要」跟「我要自己做」.要是我們剝奪了他可以自己做的機會或是當他說不要的時候沒有被尊重,孩子一定會瞬間激烈的表達他的不滿、氣憤或無奈.再回頭看看12-18歲的青少年,當他又在重新經歷「讓我自己做」跟「不要不要」,他開始建立自己可以慢慢離開家並可以獨立於父母時,好像更能理解青少年叛逆其實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更不是自私的非要來找碴.一個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沒有轉換成功為一個兒童,就是他始終沒有發現自己跟緊緊依附的父母是獨立的個體,表示他沒有成功地建立一種心理跟生理上的分離.這也就好比一個青少年如果沒有被支持去開始練習離開家與去建立自己的一種獨立性,他將會一輩子處於一種極度要獨立的渴望,但同時又一直深感「我做不到」跟「我使不上力」的無力感.近年有許多數據提出,成年甚至中年都無法離開家的人持續在攀升,他們還得到「啃老族」之名.或許這些人其實是沒有在幼兒階段以及青少年階段能成功的轉換,建立獨立與「我知道我可以」與「我可以為目標付出努力」的信心.反觀自己與身邊的人們,如果心裡總被「我做不到」跟「我使不上力」的無力感給包圍,這是個如何的人生?也值得思考,為了支持青少年能好好的轉換,我們極為困難的放手,又是如何的重要.青少年階段的教育該如何是好?來聽聽﹝媽很想聊蒙特梭利小短篇ep.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推薦蒙特梭利青少年–家長系列講座﹝線上講座,免費報名﹞您是否希望您的孩子具有獨立好奇、樂觀勇敢的特質?後疫情時代,您是否曾思考,該如何預備孩子,以面對截然不同的未來?您是否知道,蒙特梭利教育不只是幼兒園的代名詞,也可以應用在國中?您是否家有邁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準備面對一場家庭?◆時間:12月18日(六),14:00-16:00◆講者:JanGaffney(講座為英文,有中文逐步口譯)Jan來自紐西蘭,擁有三十多年蒙特梭利教學與培訓經驗,曾任紐西蘭的蒙特梭利學校與峇里島國際學校校長,她將於2022年定居台灣,協助台灣蒙特梭利青少年與中學教育的發展.◆參加方式:免費參加,需預先上網報名→ 點我報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出處~意在育兒﹝valorization﹞ PhotobyJaphethMaston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