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底,王力宏與李靚蕾離婚一事炸開以來,一些讀者私訊希望我為此作一點分析評論,而我思考身為心理師的我是否應該謹慎點,不要評論別人的家事,但如果能借此帶出一些對人們心靈的重要訊息,我便願意作一點精神分析式的觀察.我在各種社交軟體上最常看見女性友人貼出的,就是「人設崩壞」、「趕!原來是個人渣」、「前一秒還是我老公耶⋯⋯」之類的驚訝、憤怒與失望,有一位女士甚至跟我說,她為此哭了五天.現在,看著當年買的唱片和海報,不知如何處置.「理想化」(Idealization)幾乎是人類的某種本性,一旦我們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好比長相、才華、個性、小舉動,就往往會自動腦補對方各方面的好.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它合乎心靈的經濟學,不必費力去思考與整合一個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亦滿足了我們對理想自我或理想對象的想像.從理論與人的發展來看:由於人的認知一開始是片段的,小孩必然會理想化父母好的部份,而排斥壞的部份,因為要整合複雜的人性樣貌(一個人是有好有壞的,好在這,壞在那)是困難的心智工作!這也是為何很多小孩小時候被父母家暴,但他們長大後仍然會說父母都是愛自己的,這是因為他們潛抑或忽略了壞的部份,只著重父母照顧的部份,而把家暴的行為合併到「打是為我好」的理想化層面.圖片│王力宏、李靚蕾IG其實在諮商工作裡,最常從感情議題中聽見的正是「理想化的破滅」——「我沒有想過他/她是這樣的人」這件事讓人十分受挫,且如果我們仔細地探索下去,會發現這個自我挫折感,有時候遠遠超過被對方情感欺騙所帶來的痛.回到社會層面,打從偶像、網紅、政治人物、企業家、到專業人士等,也同樣被我們表淺與單向的認識所理想化,默默認定對方在各方面(尤其在人格與道德)都是完美的.然後,一旦出現理想化的破滅,便會如盧巧音〈好心分手〉的歌詞一般:「是否很驚訝 講不出說話」,並激起重重的恨意.對一位音樂人的理想化,不是問題,粉絲們值得期待偶像能一直創作出優美的音樂作品.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們把「人帥/音樂好/少負面新聞」快捷的等同為「人品好」,便會不小心丟失了思考或看見真相的勇氣.同樣,即便今天李靚蕾被許多人描述為「蕾神」而放在某個理想化的位置.但我仍認為前車之鑑,不必靠車太近,因為我們外人其實是不知道她的為人或各方面的真實樣子.靠車太近,在許多事情上都很容易被情緒帶著走,失去客觀的判斷,更隨時再次因為理想化的破滅而翻車.所以今天的精神分析小結是:(1)大眾文化本身就是人格的集體式體現,媒體對人物的理想化,其實是呼應著個體本身內在的理想化(同時排斥與忽略壞的部份)傾向,當理想化者讓我們失望時,那種情緒與認知的打擊,有著與童年時期父母之於我們的重要性的根源.(2)成人的我們,真的要學會放下理想化(也是一種過度的浪漫化),在關係中好好的認識彼此、感受互動、對自我與他人誠實.看到壞的部份,並真的經歷過、修正過、面對完,二人才是真正來到「因了解而結合」.※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女人迷﹞文章〈心理師看李靚蕾與王力宏離婚:不理想化任何關係,面對不幸的婚姻,不再選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