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寶媽Claire期末考完,大家也陸續收到考卷與成績了,看到孩子總是因為粗心而失分,大人心中不免有種扼腕、不甘心的感覺. ╴怎麼又不小心錯了?╴你有認真檢查嗎?╴好可惜,如果再細心一點的話就100分了!但除了以上這些抒發情緒的「內心話」外,我們是不是可以來到日常生活的背後摸索一下,或許有些部分,是我們容易經常性忽略的,而另外某些部分,則是間接能幫助孩子「養成主動讀書的好習慣」.日常生活與對話,和孩子的讀書過程與成績表現有什麼關係?我覺得是父母可以在跳脫成績、謾罵與自責之後,冷靜省思與試圖改變的心態.都說,衝突是引發反思的源頭之一,上週大考前,我和兒子因為「複習」的想法不同,發生了一點衝突,從這個事件以及孩子最近的表現、說話方式,都可以看得出來,兒子跟以前一年級不一樣了,除了想法越來越成熟之外,說話方式也不同了,少了一些稚嫩純樸,多了一點自信與自我意識,也因此讀書這件事,我認為不能再倚靠父母的催促或安排,而是要幫助他養成主動讀書習慣.照片中,大家看到的這本書,其實已經購入三個月了,但我從來沒翻閱過,因為看著那標題:「讓孩子主動讀書的37個習慣」,我第一個想法:「講得太完美了,不可能讀完這本書就能讓孩子主動讀書」.再者,有一種偷懶心理,認為我只要買了這本書,就代表我有重視學習這一塊,已經功德圓滿了!這就好像,買了一堆保健食品放在那邊,就覺得自己會變健康是一樣的道理.圖/大推這本書「讓孩子主動讀書的37個習慣」當心中覺得疑惑時,書本會給我們答案這次,因為考前複習跟孩子鬧得不愉快,帶著滿腦子的不知所措,我翻開了這本書.沒想到,字字句句都打中我的心聲,建議在學習上有困惑的家長們,真的可以看看這本書「讓孩子主動讀書的37個習慣」,會帶給你不同的想法與感受.書中帶給我的啟發1、與孩子越來越沒有共識,互動遇到困難孩子在成長就像是蝌蚪變青蛙,書中作者將4-9歲的孩子定義為「小蝌蚪」,11-18歲的孩子是「青蛙」,介於兩者之間的10歲,則是處於轉換期的灰色地帶;不少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仍然以養育水中蝌蚪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已經轉變為青蛙的孩子,在應該改變自己與孩子間的應對方式的時候,卻沒有進行改變.當我們因為擔心孩子,反覆詢問功課寫完了沒?考試複習了沒?孩子雖然明白這些都是該做的事,但這些叮嚀與嘮叨的口吻,聽進孩子的耳朵裡,只會覺得「吵死了」,當心情變差,也就失去讀書意願.如果父母一直維持著哄小孩的方式對待孩子,在沒有完全轉換步驟的狀況下,對小孩說出任何一句多餘的囉唆,都會成為負面肥料,養大孩子心中討厭讀書的那株幼苗.所以,隨著孩子長大成人,父母也需要留意彼此的相處模式!2、對於「重複提醒」失去耐心「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聽得懂」,不管爸媽之前講過多少次,對小孩來說卻是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聽到,面對的是孩子,但處理的卻是大人心裡的感覺,如果無法分辨孩子的狀態而將自己的憤怒情緒爆開來,反而難以傳達媽媽真正的想法.除了將同一件事情以平靜的態度,一次又一次的說明傳達之外,沒有其他解決方法.3、冒失而不周全的愛「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就甚麼都做不好」,媽媽不自覺得寵溺、捨不得孩子吃苦、做事,往往會養成無法獨立思考的孩子.原本應該讓孩子思考、自己想辦法的事,卻不讓他自己動腦筋,小孩尚未尋求大人幫忙時,大人已經插手介入,這就是冒失而不周全的愛,所帶來最大的危險,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讀書與學習狀態.4、不斷急急忙忙催促孩子趕快做完做任何事都想要快速完成,不要拖時間的「疾風媽媽」,對於讀書這件事來說,爸媽一直「快一點快一點」地催促孩子,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就會成為「不要思考」的咒語,反正快點做完就對了!而背後真正的困擾,卻是無法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深陷「思考陷阱」,養成交差了事的態度.5、無意識幫孩子貼標籤「我孩子數學真的很差」「他應該是遺傳我們英文不好」「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不會念書」…,日常生活種種的場景裡,從爸媽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一句句都是批評與促成孩子不會或不愛念書的原因.被爸媽這麼一說,孩子的腦中就會一瞬間形成「逃避思考的迴路」,爸媽說我數學不好→我不會算數→數學真討厭→但是不讀數學又會被囉嗦→隨便讀一讀交差了事就好了.或許孩子不愛讀書或不喜歡某些科目的現況,是過去某些情境累積下來的呢?!6、愛翻舊帳的訓話斥責最糟糕的模式「太過溫吞」、「越說越長」「太過溫吞」:要罵就不能用溫溫吞吞的方式說話,這樣就失去斥責的意義了!「越說越長」:責罵孩子時,針對眼前的過錯進行訓斥,這是責罵的鐵則,不要連昔日的過錯一起罵,翻舊帳又臭又長的訓話,只是單純發洩怒火,對事情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父母該用甚麼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粗心以前,我也總是要求+叮嚀孩子要看清楚題目、要細心一點,但是當每次發回考卷,看到他又犯了粗心的錯誤,心裡總是莫名煩躁,都已經講幾次了還是沒有改善,該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細心一點?!每個孩子的生活環境、興趣長才都不同,要解決這樣的情形,我認為必須去關心與了解孩子,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與個性,造成粗心的原因,再搭配相關書籍、文章的經驗分享,以從容平靜的態度,不厭其煩的傳達說明,我相信孩子是會越來越好的.❤嗑點金句:「生氣、煩躁、自責、謾罵不能解決事情;放寬心、從容、採取實際行動才能改善問題本身.」 //更多三寶媽Claire的教養生活//Facebook:<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Instagram:<Claire&39;s暖心教養札記>痞客邦:<三寶媽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