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在育兒﹝有關 spacebubble﹞記得9年級時,有天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請我們跟幾位朋友們一起做個實驗.兩個人面對面站大約150公分的距離(非常類似COVID後大家都習慣的安全距離).一個人不動,一個人開始一步一步的走向對方.當在原地的人覺得實在忍不住的不舒服點時,就請移動的朋友停下來.留意當對方靠自己太近的感覺.走向朋友的人也要留意當自己已經感到太近而不舒服,但還必須一直靠近朋友時自己的感覺.事後老師跟我們分享,今天做的是spacebubble的實驗.那個當被侵入就會讓我們感到不舒適的界線,就是屬於我們的spacebubble.Spacebubble就像每個人在身體的周圍的一個隱形空間泡泡.每個人的泡泡大小不一樣.可能對我來說這個距離ok,可是對你來說就太近了.所以我們要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泡泡.同時,當自己的泡泡被侵犯時,也要告知別人,不然對方可能毫不知情.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做spacebubble的實驗,同時幫助他們了解,大家的bubble就是不一樣.如果自己或對方覺得不舒服,不喜歡、說「不要」的時候,就是不可以,然後在生活裡不斷的重複練習.家裡有手足是非常好的練習對象.有時候我們家小朋友觸碰我讓我不舒服的時候,我也會示範表達的方式.例如:你這樣碰我的方法我不舒服,可以不要這樣嗎?或是你超過我的bubble咯,這樣太近了!如果說了他還繼續,我會嚴厲的說:你這樣讓我很不舒服,如果你要跟我坐在一起,請你不要繼續.認識與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是一個重要並從小就要開始的學習.想多了解,來聽聽<媽很想聊>Ep.41的podcast聊:我都身體我做主,那別人的身體呢?Y2Podcast<媽很想聊>在Apple、Google、KKBOX、SoundOn、Spotify,各大收聽平台都能聽到!更多育兒、教養、夫妻關係、蒙特梭利資訊不漏抓!現在就追蹤 媽很想聊IG 與意在育兒FB PhotobyBraedonMcLeodon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