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橙老師,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小學老師. 在小五時,香港當年還有教育電視課,同學會根據正在學習的課題觀看電視節目.老師在課室的一角推出大木箱,打開櫃門同學就能歡度十五分鐘的歡樂時光.一次觀看健教科的「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教育電視一邊播放,老師在旁不斷說「真尷尬,真尷尬」,年紀小小的筆者就覺得青春期是尷尬的事,上課時不敢抬頭正視老師和身邊的女同學. 香橙老師年少時很怕向別人追收欠款.記得中五時一次跟班主任外出午膳,飯後香橙負責先結帳,事後老師忘了把錢還給我,我卻一直不敢向老師追收.追溯對追欠款尷尬的來源,可能是小時候身邊的長輩都不愛斤斤計較,飲茶吃飯後更會爭著付款,令香橙老師有個談金錢就是不禮貌的價值觀. 在平輩中香橙最年長,但是大阿哥一點也不好做: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在商場跟表弟互相推拉嬉戲,他推我時我又推他,但表弟站不穩跌倒在地上哭了,香橙就被舅父問罪.自幼香橙都覺得身邊的小孩哭就是香橙的錯,到人大了才明白哭是情緒抒發. 思緒外化成行為又成為下一代的新思緒 我們常說的「標籤效應」,從腦科學角度可以透過「網狀激發系統」解釋.網狀激發系統決定人類的思想流,當小孩聽到一些字眼,思想流就會改變,為事情定上一些本來沒有想過的標籤.把認識身體變化定性為尷尬的事,把取回自己的金錢定性為不禮貌,把別人自身的不快樂定性為由其他人造成,香橙老師認為都是略有扭曲的定性. 如果父母小時候經常面對上一代的打罵,當他們長大成為父母時,就會傾向認為打罵是合適的管教方法,將打罵標籤為「合理」. 養育者的處事觀念,會無意中注進孩子的思緒,我們要一起留意,被免把錯誤的「標籤」一代一代的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