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次我與一位家長在談話,媽媽談論著在家中兩姐弟的手足衝突.媽媽:「小兒子的主見很強,越大越會跟姊姊吵架,也很會對大人頂嘴、發脾氣,有時候會很擔心,他以後在外面是不是也會容易跟人家起爭執?總不能一直要姊姊讓著他.」我:「通常他們都為了什麼事情而吵架?」媽媽:「什麼事都能吵,晚上睡前誰要起來關房間燈、玩具不讓給彼此,反正各種小事都可以吵架.」我:「一般他們吵架,媽媽你都怎麼處理?」媽媽:「有時真的煩到不行就都罵、全部不准玩,我覺得這方式不太好,因為只要這樣兇他們,我發現他們看對方更不順眼、下回吵得更厲害.」你相信衝突的發生是能藉此讓彼此更加理解對方,為關係帶來正向的影響,而非毀壞造成不可修補的裂痕嗎? 我們自己及孩子是如何「理解」及「處理」衝突的情境孩子逐漸長大,特別是有手足的情況下,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競爭、衝突、搶玩具等,這經常是讓父母覺得帶孩子最心累的時期,因為這裡面牽涉的不單單是孩子衝突事件的本身,也涉及我們如何看待衝突的發生與結果. 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當手足間產生衝突,為了快速處理與解決,很多父母選擇用最快的方式處理,通常是這兩種方法:A.當裁判去判斷當下誰對誰錯,並且要錯的那一方道歉.B.乾脆連裁判都不當了,直接認為大的要讓小的,不然玩具通通收起來不准玩. 但這兩種方式通常會讓父母發現,幾乎每天都在處理類似的情況,只是內容不同,孩子不會因為你說他是哥哥,他之後每次都願意讓弟妹,因為在孩子心裡並不認同與接受這件事. 以和為貴讓孩子失去面對衝突與和好的機會在我們的文化中「以和為貴」是我們相當遵從的人際互動方式,自小到大,凡是遇到手足的衝突或是進到校園與同學的不睦,我們的教育經常是要孩子先檢討自己,若發現不是自家孩子的錯,下一步就會和孩子說:「人家也不是故意的.」這種現象其實屢見不鮮,當然這並非是錯誤的方式,若是孩子能好好與人相處,何樂而不為?但有問題的是,在傳遞這樣的訊息當中,孩子的真實感受往往會因為不能有衝突而被忽略,其次,在這無形間我們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衝突是不該發生的.因此,與其教孩子不該跟別人吵架,更應該讓孩子體驗「如何處理衝突」,並透過孩子可接受的方式好好的與他人「和好」. 每一次的衝突都是讓孩子更加認識自己及同理他人的最好時機我們人生當中都曾有過一個經驗是,原本跟自己最好的朋友,似乎也沒發生什麼特別重大的事情,但兩人開始漸行漸遠;而原本只是普通朋友,因為事件起了口角或意見不合後,也不知為什麼反而促進了彼此關係,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相信在我們的人際互動中這樣狀況並不陌生,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友誼會是這樣的發展?其實這就是衝突能為關係帶來的建設性影響,當我們與他人衝突的當下,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界線與堅持,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對彼此有更多的理解與體諒,從而使關係能夠深化及穩固. 現在我們回到孩子經常爭吵的話題上,或許因為被孩子搞得很煩躁、擔心孩子在衝突中受傷、一直告狀等各種因素,往往我們很快的介入孩子的糾紛並且想要息事寧人,可是一旦試圖處理,其實也間接地剝奪掉孩子可以從中學習的機會,更可惜的是,多數時候孩子並不買單你的處理方式,反而換來「不公平」、「每次都這樣」的怨懟.因此,面對手足的衝突我都會建議試著「等一會」,觀察一下衝突後續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也能夠對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及機會教育. 在面對衝突的當下,每個孩子對於衝突的應對會很不同,有些孩子會自責的認為是自己做了某些事讓別人不開心;有些則是挫折忍受度較低,無法接受自己輸或是東西被拿走,有些對於衝動控制還無法掌控得宜,小小的事情都會引來孩子的情緒甚至攻擊、說謊的行為,父母光是在一旁觀察,就能對孩子的特質有更多的了解. 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衝突當中可以學習如何堅持自己的原則、同理他人的感受、覺察自己的情緒,同時,由於衝突並不具傷害性,不會因為這次吵架就此撕破臉,因此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衝突,而這些都是人際互動中相當重要的學習. 語言的力量教孩子如何好好吵架1.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能接受對方觀點手足或同儕間的衝突,很多時候來自彼此意見不合並且誰也不讓誰,在這當下我們需要從中幫助孩子如何據理力爭的捍衛自己想要的同時,也能夠顧及或聽得進去另一方的想法.許多孩子在衝突的當下,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被剝奪,很難聽得進去別人在說些什麼.這時一旁的我們,需要先幫助孩子冷靜,當孩子的憤怒可以緩解,再幫助雙方說出彼此的需求,如:你現在想要玩這個玩具,妹妹看到你玩得很開心,她也想要一起,但是你不想.這樣單純的陳述事件,過程中就是在幫助孩子增加看事情的角度並增加彈性,或許孩子仍然不想讓妹妹加入,但他可以知道自己及妹妹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培養孩子心智化的重要學習. 2.解決衝突,除了道歉還有很多其他方式你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化解衝突的方式,多半都要透過道歉來收場.這其實也和我們的文化有關,往往我們認為只要有一方先放低姿態甚至是示弱,就可以緩解當下的情境.但衝突本來就是一個帶有情緒張力的表現,如果在過程中我們只是在表明自己的想法,並沒有對另一方攻擊,為什麼需要道歉?我們經常在孩子間的衝突中,要孩子向另一方道歉,但這樣的做法到最後你會發現,道歉已不再能讓孩子自省,反而變成一種麻痺的反應,隨便講一句對不起,孩子就知道事情可以過去,但這對孩子而言幾乎沒有半點學習.因此與其要孩子道歉,不如「說出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這件事情兩個人都有不對的地方,你要不要說說看下次遇到你可以怎麼做?」這樣的對話,反而更能促進孩子內省的機會. 3.孩子也在學習大人如何處理自己的衝突大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絕對比你告訴孩子如何做來的重要許多,一個家庭不可能不吵架,但你是否曾想過,孩子從你與家人的衝突中學習到了什麼?其實衝突對關係最具傷害性的是在過程當中,言行充斥著貶抑、威脅、攻擊,你會發現這三者都帶有「權力」成分與位階在其中,這對孩子而言才是最不利的影響,當孩子學到誰的權力較大誰就可以講話大聲,甚至是能夠掌控他人,這樣的人際模式帶到校園的與同儕的互動,就容易透過壯大自己來展現自己的權力. 本文出自張閔淳<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管不住!講不聽!父母該學會和設限一樣重要的事>,大大創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