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徐唯軒/社工員 「媽媽!妹妹搶我玩具!」、「爸爸!弟弟咬我!」、「你們都偏心!不公平!」…各位家長是不是常被這些對話吵到天翻地覆呢?不論是家有特殊兒,或育有兩名以上的孩子,父母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做到公平分配是相當困難的,特別是當家中有較年幼孩子、強褓中的嬰兒或特殊需求兒童,難免會冷落了其他孩子,或是花較少心思在他們身上,而孩子的發展階段與性格養成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希望他們長大後能順利適應社會及肯定自我價值,找到手足間平衡照顧的方法尤其重要. 我們從小經常被灌輸哥哥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手足「親職化」容易出現在家中老大身上,這是常見生理排行被賦予照顧責任的普遍現象;但在有特殊兒的家庭裡,我們需要關注的其實是健康兒的心理排行,無關年齡排序,健康兒也可能會出現類似前面我們所提到的老大情節. 體貼的孩子更需要被關注當孩子自幼看到父母竭心盡力照顧其他兄弟姊妹,自然而然的學習、模仿,或因為想幫忙的心而變成小爸媽,久之他們會培養出超齡的責任感和使命,體貼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學會壓抑或隱藏自己的需要,這時我們能做的應是盡可能以符合他們的年齡、視角去思考行為底下潛藏的情緒,常見可能會有:(1)因為負擔較多責任,照顧手足讓他有使命感,但又同時羨慕年幼弟妹或特殊兒可以不用負責任.(2)有些孩子會因為感到偏心而變得愛抗議、搗蛋或行為退化,寧可被罵也想博得父母關注.孩子小小的內心裡的拉扯矛盾遠比我們看見的外在行為還要多,以下提供家中有「親職化」手足的照顧方法.給予15分鐘的精心時刻試著每天撥出15分鐘的時間與他們單獨相處,給予全部關注,可以是玩耍、散步、說故事、吃飯,確保當下沒有其他人或事情干擾,讓他們知道自己在父母眼中也是同等重要的.討論較年幼手足或特殊兒的困難與他們討論較年幼手足的自理限制或特殊兒的障礙是什麼,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有哪些,他們會漸漸理解世界上有許多人需要仰賴他人或輔助器具維持基本生活,明白即使沒有相同經歷,也可以成為一位善解人意的人.聆聽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熟悉且安全的場域,鼓勵他們說出那些感到困擾或不開心的事,不要害怕孩子哭,適時宣洩抒發,假如孩子越講越激動,可以等他情緒稍稍平復後再繼續談話,而這也有助於發展情緒調節的能力.善用資源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到老大情節或特殊兒的手足議題,坊間有許多手足支持團體、營隊,鼓勵家長多加利用,假如發現孩子的身心狀態已不再是自己能夠處理,建議適時尋求專業人員評估是否有需要相關治療介入,如家族治療、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等…. 受到高度照顧的孩子需要看見自我價值的機會相反的,年幼弟妹或特殊兒長期扮演受高度關愛和被照顧的角色,這可能會使人養成慣性依賴或以自我為中心,衍生出逃避問題、無法承擔責任,或不懂得同理;另外因為鮮少被賦予任務,錯失很多表現機會,可能會使人自卑,對手足產生忌妒心或視為競爭對象.我們要留意的是,這樣的人格養成進入社會體系後無論是社交、職場、戀愛、成家…等,都會面臨很大的適應問題和挑戰.以下提供兩個教養方法,不論是家有年幼手足或特殊兒都適用.交辦任務,看見自我價值可以從交付家務(如:洗碗、掃地、擦桌子…)開始,讓孩子知道你信任他能夠完成事情,達成任務後給予小獎勵,這裡談到的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玩具,也可以是一句肯定或鼓勵的話,這除了有助於孩子學習自理,也能藉此提升自信,從而增加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帶著孩子一起換位思考盡可能帶著孩子一起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會有什麼感覺呢?」,透過反覆練習,長久下來孩子能慢慢體悟到什麼是感同身受,久之他也能成為一位懂得站在他人立場著想、同理他人的孩子. 養育子女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特別是家中有兩位以上的孩子,雖然我們很難找到一套標準方法適用於每個孩子身上,但若能從每一次事件處理的過程中汲取經驗,相信你也能找到符合自己家庭風格的教養小撇步! 延伸閱讀:親子起步走,共同打造屬於孩子成長的節奏